2008年6月17日
星期

汶川"思痛录"

——出版人5•12~6•12实录
本报记者 张彦武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17    [打印] [关闭]
    6月12日是“5·12”汶川大地震一月祭。1个月来,中国出版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了自己应有而独特的贡献。震后两周,《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我们在一起──四川汶川大地震纪实》两部新闻纪实书籍迅即出版。5月6日成立的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让悲不再痛,让哀不再伤——灾后心理自我调适手册》。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近期在中华书局推出简体中文版。虽然这本书不直接与地震有关,但这本民族志的研究地域如汶川、北川等正是此次震灾的受灾区,这本书对读者深入了解受灾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

    中国作协派出的4批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的作家们近日已经陆续回京,读者对更有分量的纪实作品充满期待。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副团长何建明从四川归来,正在写作一部2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这个月月底写完。”北京出版社资深编辑隋丽君也在盼望着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徐剑8月下旬交稿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这次去灾区的采访对徐剑来说刻骨铭心:“可能颠覆了我过去的写作”。

    急救、防疫与心理救助并重:有爱心还得有方法

    四川科技出版社社长钱丹凝在震后第一时间约请了四川省疾控中心和四川省卫生厅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权威专家,“仅仅用了两天半”就出版了《地震灾区卫生防病手册》,直接把这些“全部免费”的手册送到安县、北川和绵阳。“早一天到就早一天起效果。”钱丹凝说。她觉得累有所值,因为《地震灾区卫生防病手册》“也是(四川出版)集团出的第一本(抗震救灾图书)”。

    “有爱心还得有方法。”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钱丹凝又把目光聚焦到服务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两种不同的人群。5月中旬,钱丹凝拿着刚出炉的《让心中充满阳光——地震受灾人员心理健康自助读本》、《让心中充满阳光——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健康自助读本》,直接送到重灾区映秀镇漩口中学在西南财经大学的救助点。“当时学生们没有课本,所以老师们就拿这本书做心理辅导”。赶制这些抗震救灾图书时,四川出版集团的旧楼因为地震出现裂缝,钱丹凝和同事们是在一个临时的办公楼里紧张工作的。

    在这场出版界的总动员中,著名漫画家姚非拉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漫画版青少年地震应急手册》颇为引人注目。石油工业出版社则邀请了心理学家毕淑敏和杨霞助阵,于6月2日在北川中学安置点四川长虹培训中心捐赠了《重建心灵家园——震后心理自助手册》。毕淑敏为学生们做心理辅导时,还详细讲解了她被收录在初中课本中的《提醒幸福》一文。

    由20多位国家级康复医学专家联合编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地震伤残的康复与护理》,则在日前出版后陆续赠送地震灾区的伤残病人及家属。

    另据了解,三联书店引进的针对洛杉矶大地震的《心理救援》,正在结合四川灾情增加一些针对性内容。

    生动展示了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在此次抗震救灾活动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6月15日,在《惊天动地战汶川》一书首发式上,解放军出版社编辑丁晓平介绍说,《惊天动地战汶川》是“第一部全景式再现全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斗争的长篇报告文学”,由总政宣传部组织的58位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跟随部队在第一时间深入汶川、北川等灾区一线,冒着余震危险采访写作完成。解放军出版社在第一时间派出10位编辑深入抗震救灾一线进行组稿、采访,该社连续加班半个多月,编辑校对,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这本独具特色的纪实之作。

    《惊天动地战汶川》真实披露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指挥三军抗震救灾的高层决策,全景式再现了陆海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及医疗队在废墟上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其中有最高统帅部运筹帷幄指挥三军大调兵的真实记录,有以最快速度到达震中的基层官兵和医疗队的动人故事,有一批抗震救灾英模身先士卒抢救群众的感人事迹,有生动反映一线官兵舍生忘死奋战废墟的浴血场面。书中还插入100多幅军事记者在一线拍摄的震撼人心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三军将士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惊天动地战汶川的英雄历程。

    四川人民出版社此次为抗震救灾共出版了10种新书,但该社常务副社长解伟格外看重《西南军事文学》编辑部联合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重兵汶川》。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总指挥李世明和政治委员张海阳为该书写序,盛赞“抗震救灾斗争生动展示了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李世明和张海阳指出,“科技含量高”是这次军队抗震救灾的一个突出特点——雷达生命探测仪、百吨液压顶、专业救助直升机、海事卫星电话、数据终端通信等大量投入救灾。启动9种型号15颗卫星绘制气象云图,实施卫星通信,进行地貌普查,提供导航服务,将灾区的重要信息及时提供给指挥部。运用卫星网远程会诊、救治伤员。在解决地震造成的堰塞湖危害中,需要用大型直升机将大型机械运到堰塞湖工地,而这背后就运用了大量的测量、计算、卫星、航拍等科技手段。高科技手段的大量运用,使抗震救灾更加科学、及时、高效,确保了生命抢救、险情排除、疾病预防等工作顺利进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