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
《走向世界丛书》:古老文明嬗变的序幕

大河,在这里转弯

本报记者 洪克非文并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17    [打印] [关闭]

    窗

    安放在坚实的牢墙上

    从窗中

    每天

    有受苦 然而倔强的眼睛

    永恒的在守候

    窗 是狭窄的

    而窗外 有着广阔光亮的明天

    有窗 囚犯们就有希望……

    一首在解放前投稿于报纸上表述对自由解放渴望的小诗《窗》,20年后却成了钟叔河与友人朱正牢狱生活的素描。1970年,因言获罪的两个文学青年不在乎个人命运的走向,而津津有味地争辩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时隔几十年后,钟叔河依然记得他在牢房里与朱正的那些讨论。争论结果是:“文革”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文明的正常轨道。

    然而,牢房的生活却意外地催生出在改革开放前期阶段的知识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一套丛书——36种共计800万字的《走向世界丛书》。

    知识界响起一声惊雷

    艺术评论家李公明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大陆出版界面对的是思想资源的贫瘠、知识与学术园地荒芜的状况。刚苏醒过来的中国知识界是一片四顾苍茫。而钟叔河在拨乱反正的时代风雨中想到在故纸堆中寻觅“走向世界”的通道,可见其作为出版家的识见和功绩“远在于作为文人之上”。

    分数年先后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问世之时,并没有那种“洛阳纸贵”的惊人效果。丛书大概每册付印为2万本左右。由于是成套的丛书,囊中羞涩的知识青年许多是在图书馆中感受“那个禁锢封闭时代的一股新鲜之风”。钱钟书、萧乾、陈原等人纷纷来信祝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发表了书评,誉为“一套学习近代史的好丛书”。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兴奋地撰文指出:“这确实是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

    1986年中,刚刚推出的“中国图书奖”授予了丛书当年出版的一本。另一项丛书大奖也飘然而至。在钟叔河的记忆中,此外再无其他殊荣。但《走向世界丛书》长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不是领一时风骚之后就湮没无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2006年在《新京报》上撰文,直言二十年后重新看1986年的《走向世界丛书》中《环游地球新录》(李圭著)和《欧洲十一国游记》(康有为著)等感触仍然很多。风险投资家王功权则忆述,当时正是中国文化的一段繁荣时期,各种思潮带动了大大小小丛书的出版。“理想的光芒激动人心……”许多当年新三届的大学生,在博文上描述那个年代捧读“丛书”的乐趣。

    在香港任教的王尔敏教授最近撰文称,“其启我茫昧,导以明灯。我相信钟先生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学者,足当称为时代先知。”

    书友的议论和学界的荣誉是主编者没有顾及的。奋斗六年、渐续出版的丛书耗费无数心血后,钟叔河在后记中一吐艰辛:杯确实很小,水也只有半杯。它们保存在我的心里,却已经整整27年。

    牢狱之灾催化丛书问世

    今年77岁的钟叔河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父亲曾任职大学教授,兄长研习农业。自认为没有什么“艺术细胞”的钟叔河则对植物学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种植树木。在高中阶段,他开始萌生了历史考古的热情,喜好探索求证古代人的生活。“比如,老子、庄子们当年的日常生活,他们是怎样待客、吃饭、衣着等等,我充满了好奇。”

    钟叔河说,当年自己心里瞧不大上舞文弄墨之人,认为文字是空的,由人控制和决定方向,随意性大。但科学则不同,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可改变。那时,他完全没有想到今后会以文字为谋生职业,一生的荣辱系于此道。

    命运的转折在1957年。钟叔河被划为右派。据朱正在《述往事,思来者》中说,当时“湖南日报反右办公室”编印了一份《揭发批判钟叔河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的小册子,列举了钟叔河的48条“右派言论”,其中一条是“自由、民主和社会主义是没有矛盾的”。

    51年后,钟叔河回忆这段历史时说,他当时认为人基本的自由就是由自己来思想和生活。茫然地思来想去后,结论是自己没有错。

    此后,被开除公职送劳动教养的钟叔河申请回家“自谋生活”。一个人靠拉板车为生,辛苦一天赚几毛钱养家。钟叔河笑称自己适应能力强:开始拉车时,一干完就全身痛。但那时年纪很轻,三五天后适应了。后来是一天不拉板车就身上痛。加上妻子朱纯也学会了做木模,自己兼作绘图、裱糊和种茶等事,生活得以支持下来。

    没了社会交往,没了政治学习,看书时间反而多了。开始是用父亲的借书证从省图书馆借书看,后来学会了绘图做木模,挣钱稍多,或者租书、到旧书店买书。

    1970年,更大的灾祸降临到钟叔河的身上。他又因“污蔑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被判刑十年。据其后来查证的内部资料表明,当权者原来内定钟叔河是死刑,因为其家人多是地下党员、老革命,身世清白,才最终死里逃生。

    被投进监狱后,钟叔河和同在狱中的朱正经常探研国家、文明兴亡的规律。钟叔河说,“坐牢的时候当然不会想到编书,但我一直在想,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人怎样才能享受民主自由?”

    后来浩浩荡荡800万字“走向世界丛书”,就缘起于此。

    对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做了一番纵横观察

    1979年,钟叔河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任职编辑。一到任,他就立即开始着手编书工作,建议编《走向世界丛书》。

    钟叔河此后在回答媒体访谈时说,他一直在思考“中国怎么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而这套丛书,则是他期望——能以“走向世界”的视野,冲破争取民主、自由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为此,钟叔河广泛搜览前人的出国记述,包括近代中国留学、出使、考察、旅游欧美、日本的记载,搜集到了三百余种,包括不少难得一见的手稿和抄本,如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周作人藏黄遵宪最后定本《日本杂事诗》、钱单士厘《归潜记》家刻本等。

    “这些书等于对我们民族从封闭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历史,做了一番纵横观察。”钟叔河决定,精选其中的一百种编辑出版为——“走向世界丛书”。

    编辑之初,钟叔河设定了框架:从林则徐、魏源、洪仁玕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近代以来140年的前70年历史。在他看来,中国历史的这段趋势起伏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程。“在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时候,重温一下昨天和前天的这些历史,是十分有益和有用的。”

    钟叔河把全部精力投注于此。当时没有电脑,要请人誊抄原稿,钟叔河再逐字校对,逐句标点,加旁批,做索引。考虑到如果分散地、一本本地出,不易使人留下印象,而且不一定什么人都能看懂。所以每篇前都要写很长的导言,介绍作者和他到外国去的背景,还要介绍其眼中的外国,透过记载,看出其心态和见识。

    每一本书的序论长的三万多字一篇,少的也有一万多字。付印以后,又要几次校样。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书时,编辑工作完全是一个人在搞。但因为是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反而苦中得乐。他后来的两部著作《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和《从东方到西方》,也是在这几十篇导言的基础上写成。

    1980年8月,“走向世界丛书”的第一种《环游地球新录》(李圭著)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83年,钟叔河在该社共出版了20册(有的是合集)。有趣的是,当时社里的古籍编辑室总共一年才有30个左右的选题出书。而他原定20本的出书计划基本占了大部分名额。主管领导开始只同意第一年出4本。而当这4本引起了轰动。

    钱钟书先生也注意到了这套丛书,他对《读书》杂志的董秀玉表示,希望和钟叔河谈谈。1984年1月,在北京相见时,钱钟书建议钟叔河把自己写的序论结集单行,表示愿为作序。

    回湖南后,两人书信往来数十封,钱钟书认真地看了书稿,提出了许多修正意见,并破例为钟叔河作序。二十年后,杨绛给钟叔河的信中提到此事,“他(钱钟书)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

    走向世界文明的过程没有结束

    对此种殊遇,钟叔河以为,钱钟书先生既是提携后学,也含有其他期待。“我以为编辑和出版人的眼睛,应该望着渴望文明进步的读者,望着历史前进的方向。这在不太民主自由的时候,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后果和遗憾显然在意料中。在当时的环境中,出书并不容易。《走向世界丛书》计划出一百种,只出了36种。此后,他出版周作人的书也中途被迫放弃,并被攻击是“不务正业”、“出汉奸的书”。出曾国藩家书,报纸上也有大块文章指责。有人认为钟叔河出版了曾国藩、周作人的书,是偏爱汉奸,把状告到北京。

    有朋友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怕戴卖国主义的帽子吗?”萧乾也担忧地提醒他不要“自找麻烦”。

    钟叔河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援引了西人的话应答:“中国本身拥有力量,可以在真正完全摆脱迷信的重担和对过去的崇拜时,迅速使自己新生。”

    20多年后,他回忆,当年的思考中,出曾国藩、周作人的书和出《走向世界丛书》是一脉相承的。“这些在当时还是被禁锢的,我就想打破它。因为出版人有职责,不能让文化留下空白,读书应无禁区”。而他认为,自己出的这些书都是“小众书”、“而非大众读物,目的在于影响那些思想者和思考者,为改革和进步开路”。

    2007年,一名当年曾是77级大学生的博友以钟叔河所说的知识分子“才学识”论指责当前一些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人格和精神而依附利益阶层,在精神和人格上缺钙。一时引起波澜。

    钟叔河则笑言,知识分子沦为某个利益阶层的附庸,或者成为利益阶层,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知识分子大多数读书是为了做官。但是不为个人利益的知识分子仍然不绝如缕,否则国家和民族早没有希望了。”

    他认为渴望文明进步的读者总是有的,从他最近还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对这套书籍再版的前景,也应该乐观。

    钟叔河的自信更源于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1957年,钟叔河以“自由民主和社会主义是没有矛盾的”获罪。50年后,温家宝总理表述“自由民主是普世价值”。今昔之比,让钟叔河颇生感慨。

    萧乾在《长沙出版界四骑士》一文中,谈到钟叔河的牢狱之灾时也说:“那顶帽子对他毋宁是难得的‘幸运’,因为当旁人在歌颂大炼钢铁或大打派仗的时候,他好像早就料到80年代中国必将从阶级斗争的噩梦中觉醒,改革开放必将到来。”

    有人甚至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古老大河的文明在这里有了转折性的变化——普世价值得以尊崇,自由民主可以表达。

    近年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名著《世界是平的》指出:当今的世界是越小越平,各国都牢牢拴在全球化的链条中。这一观点与丛书的第一本《环游地球新录》中总序提出的“今天的世界是一个迅速缩小的世界”相合。

    两种判断的实质明显趋同,无疑更凸显了丛书的前瞻性。

    现在的人要多从传统文化中找现代政治的观念。现在已经言论自由,不搞因言获罪了。但这个过程远远没有完结。走向世界文明正轨的现实很复杂,变化的关键还要再过10年来看。中国古老文化的遗传性复制力很强。遗传病毒的问题让更新力下降,脱离全球文明的正轨太远。

    “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了解。改革不仅要克服体制上的障碍,经济上的束缚,还有更多的是人内心思想上的问题。这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

    钟叔河说,一种文化决不能靠排斥其他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容纳外来成分的气魄,能不能吸收和消化新的分子而并不机械搬运、盲目崇洋,正是衡量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中国有这个力量追求进步。而且现在认知世界的科技手段日新,比如通过网络,世界都是在一条线上。中国将从这个变化中受益,更加快速发展,最终融入到世界文明进步的正轨中。

    《走向世界丛书》简介:

    《走向世界丛书》是上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一套湘版书,先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岳麓书社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20册,出版年限为1980年~1983年;岳麓书社出版了36种共10册,出版年限为1985年~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目包括《欧洲十一国游记》(康有为著)、《航海述奇》(张德彝著)、《新大陆游记》(梁启超著)、《出使四国日记》(薛福成著》、《西学东渐记》(容闳著)、《漫游随录/扶桑游记》(王韬著)、《李鸿章历聘欧美记》(蔡尔康著)等,岳麓书社出版的书目包括《伦敦与巴黎日记》(郭嵩焘著)、《出使英法俄国日记》(曾纪泽著)等。这些书现在正由岳麓书社重印,但仍有好几十种尚待出版。

    钟叔河,湖南平江人,1931年生。1949年任《新湖南报》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0年又因“污蔑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被判刑十年。1979年平反后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做编辑工作。曾任岳麓书社总编辑。上世纪80年代,他策划出版了《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以及周作人、曾国藩的著作,个人著作有《从东方到西方》、《念楼集》、《偶然集》、《天窗集》、《青灯集》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