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

冲锋号 在废墟上吹响

——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 孙茂庆 蔡晖 张选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17    [打印] [关闭]
    在抢救生命、重建家园的30多天里,中国军队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特殊战斗。

    这场战斗所展示、所凝聚的一切,将闪耀在我们的军徽上,铭刻在我们的军史中。

    废墟上响起冲锋的号角:听党指挥、服务人民——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和宗旨

    这是一个我们熟知的数字:大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

    我们或许不知道的是,在这13分钟里,身在东南西北的中国军人,已经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全体机务官兵紧急集合,跑步进入机场。余震中,“黑鹰”和“米-171”直升机从机库推至停机坪。

    ——在四川绵竹休假的海军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士官吴强,告别瓦砾下停止了呼吸的父母,一边搜救,一边寻找大部队:“我要求归建,接受你们的领导。”

    ——正赶往成都参加军事主官集训的四川省军区人武部长们,旋即调转车头,向各自的岗位疾驰。

    ——千里之外的济南、兰州、空军、二炮……各部队一边了解灾情,一边进行大军开拔的准备工作……

    即使不知家人是否安康,即使还不清楚震中在哪里,赶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中国军人坚定不移的选择。

    最初的几十个小时里,震中汶川毫无音信。“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中央军委的命令,化作官兵们的决心:“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

    如果从空中拍摄以汶川县城为圆心的区域,或许会得到这样一幅向心式的画面:在暴雨中,在云雾中,在大震后持续不断的山崩地裂中,跃动着一条条绿色的生命线——

    低空中,陆航团的直升机一次次飞向汶川;

    都江堰至汶川一线,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率33人敢死队水陆兼程,济南军区“铁军”高炮团团长杨恩红率先头部队600人徒步挺进;

    马尔康至汶川一线,徒步挺进的是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麾下的600名官兵,以及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带领的2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

    无需再次描述那条被韩国媒体称为“救援大长征”的生死路,也无需回忆部队进入汶川、映秀、茂县时数万百姓的热泪与欢呼。一次次成功突击的子弟兵征尘未洗,又奔赴执行下一道命令,和下下一道命令——

    抢救生命!打通生命线!进村入户!决战堰塞湖!严防疫情!……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向哪里,子弟兵就冲向哪里,不论前方是乱石,还是险滩。

    因其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和广泛分布的特征,军队注定是一个国家里突击性最强的救援力量。而作为人民子弟兵的中国军队,又是多么特殊的一支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我们独有的政治优势,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生之希望。

    山路上,为村民送去物资的战士们再渴,也不喝背的水。他们捡起路边的矿泉水瓶,用其中剩下的几滴水,滋润着干裂的嘴唇。

    余震袭来,废墟旁的一个新兵发出了“让我再救一个”的哀求。

    18岁的战士严情勇强忍肠穿孔的剧痛连续奋战3天3夜,在晕倒的一瞬间,还不忘先把背上的老奶奶轻轻放下。

    绵阳市游仙区武装部长郑强一夜之间痛失29位亲人,仍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战士不倒,勇士无泪。因为他们的肩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他们的臂膀,托举着生命的希望。

    “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国人民遭受自然灾害,解放军赶来救援。”法新社在报道中这样评价。

    唐山大地震,’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害……当人民的利益一次次面临威胁,猎猎军旗总是飘扬在党的号令所指之处。

    熊熊烈火燃烧时,军人是降伏火魔的水;肆虐洪水袭来时,军人是冲不垮的堤;不测的大地震发生时,军人是挺立在废墟上的钢铁脊梁!

    “汶川的老百姓,泪都流干了。”李亚洲说。然而,当他率部完成任务离开汶川时,当地群众再次泪眼相送。

    70多年前,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曾3次进入阿坝、途经汶川。转战汶川的9个月里,老百姓为红军筹粮10多万公斤,“吃不完的通山寨,搬不空的萝卜寨”的歌谣,传唱至今。

    从这穿越时空的歌声里,从一个个战斗在灾区的绿色身影里,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启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和宗旨。无论是当烽火燃起还是灾难袭来,只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军队,才能捍卫和平与安宁,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也只有这样的一支军队,才无愧于这样的光荣称号——人民子弟兵。

    战旗映红满目疮痍的灾区:高昂的战斗精神——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保证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唯有军人的荣誉,只有一个衡量标准。

    不信,你看那一面面飘扬在废墟上的旗帜——

    “红军师”“乌蒙铁军”“黄继光连”“陆上猛虎、海上蛟龙”“忠诚卫士”……

    哪一个称号,不是浓缩着部队征战南北的赫赫战功?哪一面旗帜,没有军人的鲜血凝结其间?

    生而为战,死而无憾,这是属于军人的荣光。

    “除了枪炮未鸣,这次救灾和作战完全是一样的。”成都军区某高炮旅政委郑璇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我们面对的‘敌人’更强大,‘作战’环境更为恶劣。”

    “部队都不要命似地往前赶,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军长宋普选说,摩托化开进的集团军炮兵旅昼夜奔袭1500公里,空运部队一下飞机就赶赴灾区,铁路输送部队边开进、边受领任务、边动员。

    空降小分队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地貌资料的情况下,在与外界隔绝的茂县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创造了空军历史上高空盲投的奇迹。

    在唐家山堰塞湖工地,已连续奋战数日、筋疲力尽的武警水电官兵身背炸药,奔袭在随时出现山体滑坡的泥泞小路上。翻越4座大山、跨过无数悬崖的战士们没有水喝,竟然舔着草叶上的露水延续生命……

    明知无路也要往前走,明知危险也要往下跳,明知生命无保障也要向上冲,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气魄!

    “在每一个抢险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颓垣败瓦下,都有解放军战士在场,最危险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解放军的身影。”《香港商报》说。

    “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好的军队,哪里有这么好的子弟兵,永远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唯独不考虑自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委书记侍俊说。

    在军人的大义和大勇面前,我们常常泪流满面。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位将军——

    “我就不走了,留下来抢险吧。”6月6日,陪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完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说。

    4天后的6月10日15时05分,这位头发有些花白的上将随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唐家山。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名士兵——

    地震发生前,班长钟旺刚刚结束带新兵的训练,完成8次高空跳伞。得知部队受命即将赶赴灾区时,他坚决要求去救灾一线,领导劝他留守。但部队凌晨登机时,他早就准备好背囊,等候在集结地点。

    搜寻幸存者,他的肩膀肿了,手指破了。胃痛吃不下饭,就吃些止痛片,用膝盖压一压……钟旺憔悴的面容让战友们心痛。他们知道,钟旺的家乡在地震重灾区,母亲至今下落不明,而这位24岁的空降兵战士,2007年被确诊为恶性胃淋巴瘤……

    不怕死。当这简简单单的3个字成为从将军到士兵的共同决心,还有什么样的山川河流,能挡住这支军队勇往直前的道路?还有什么样的灾难,能摧垮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如磐信任?

    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先进典型鼓舞人心,《战地快报》、火线入党、火线立功激励士气……在抗震救灾的每一支部队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变的是英雄主义和培育英雄主义的土壤。

    回顾我军80多年的光辉历程,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从来都是我军以弱胜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

    它闪烁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上;

    它闪烁在“我在阵地在”的上甘岭上;

    它闪烁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猫耳洞里……

    当新世纪的钟声开启一个更加五光十色的时代,我们曾经担心,年轻一代战士能否担负起更加艰巨的新使命?当和平的阳光洒满中华大地,我们曾经疑问,未经战火洗礼的军人,是否还有老一辈军人的勇气与果敢?

    从地震灾区的每一个角落里,从“80后”“90后”战士疲倦的脸上,从陆航团5勇士献身蓝天的壮举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高昂的战斗精神,始终是我军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保证。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作为我军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如同血脉代代相传。今天,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凝聚起来的精神,必将进一步丰富我军战斗精神的内涵,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

    精锐之师托起生命希望:加速推进现代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这次地震的重灾区茂县,1933年也曾发生7.5级大地震。载入史册的是这样几个字——“陈尸百里,遍地哀嚎,陌路相食”。

    32年前担任北京军区驻津唐地区某部步兵连指导员的李卫平,至今记得在唐山大地震中抢险的一幕:“由于缺少救灾工具,主要靠铁锹、钢钎挖撬废墟上坚硬的水泥构件。为了避免利器碰伤废墟中的群众,抢救中更多的是用双手扒刨,到最后,许多战士的指甲都脱落了……”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中强筋健骨的中国军队,赢得了世界这样的赞誉——奥地利《新闻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

    接受外国军队的救灾援助,外国记者面对面采访中国救援官兵,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公开亮相……中国军队和世界,从未这样紧密接触过。

    在世界的目光中,抗震救灾的中国军队向世界展示着她的作战元素。

    反应速度——地震发生后不到10个小时,就有1.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进入灾区,我军历史上单日空运兵力纪录被改写。

    指挥组织——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的安排部署下,13万大军和4万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在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同时展开救灾,空地联合,多军兵种联合,忙而不乱。

    国防动员——部队抢险兵力运输,首次大规模征用民航运输力量。在气象水文、导航测绘等高科技领域,军地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的紧急时刻,地方紧急增援的米-26运输直升机,及时把装备和人员运送至大坝。

    后勤保障——野战救护车、自行式炊事车、临时加油站、食品供应站,武警部队的视频传输系统,军队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以及首次实战应用的新一代野战医疗方舱……投入这次救灾的现代化后勤装备多达201种、10万台(套)。军队战略储备经受住了考验,近年来我军着力构建的三军联勤保障机制经受住了考验。

    专业装备——生命探测仪等便携式生命救助设备的运用,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15颗“中国星”和“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为部队引导着救生之路。生命营救,道路抢险,城市爆破,废墟清理……工兵团和武警水电部队等专业队伍科学救援,来自全军的百余支医疗防疫队治疗伤员30多万人。

    跨障碍投送——侦察灾情、运送物资、投送人员,在这次救灾中,直升机出动规模创下了新的纪录。自1986年组建以来,这个新的兵种已逐步成为我军陆军实现非线式、非接触、全纵深机动的骨干力量……

    或许,在世界眼中,这一切,都是告别战争多年的中国军队的新面貌。

    一体化、信息化……如果细细解读这次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大的抢险救灾行动,你就会至少部分地读懂这支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的军队,迎着世界军事变革潮流而上的趋势与成就。

    经历和见证了这次地震的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唐山与汶川联系起来。

    唐山大地震发生的1976年,中国军队正在由骡马化向摩托化转型。一支支传统的步兵部队,装上了摩托化的“轮子”。

    这一进程,直到1985年才全部实现。

    今天的人民军队,正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中实现着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科学命题。

    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战略全局和发展大局出发,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道,也是强军之道。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只有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包括抢险救灾在内的各项任务,才能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这是人民的嘱托,也是人民军队走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新华社成都6月1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