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

筑路铁军决战生命通道

武警交通部队发挥专业特长抗震救灾纪实
张涛 徐勇 本报记者 史照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17    [打印] [关闭]
    

    这是一支独一无二、善打硬仗恶仗的钢铁劲旅。

    这是一支专业化、精英化的筑路铁骑。几十年来,他们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征战高山峡谷、雪域高原。

    汶川地震,危情空前,道路阻断,音信阻隔!北川、茂县、汶川……成为牵动亿万人心的“生命孤岛”。

    临危受命!他们从西藏、青海、云南、重庆等7省(区)紧急抽调精兵强将,火速赶赴四川,先后抢通了通往震中灾区的4条主要公路、15条乡镇公路,为灾区人民铺设了一条条“生命之路”。

    九死一生奋勇挺进

    地震后,通往映秀镇的公路被震裂,隧道坍塌,桥梁扭曲得像麻花,大段大段的路基被掩埋,震中映秀镇已成为一座“孤岛”。

    武警交通指挥部石兆前主任、刘学政政委坐镇一线指挥抢通。所属一总队总队长许茂、政委刘根水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率领部队向映秀镇挺进。

    友谊隧道是通往映秀镇的第一咽喉要道。强烈地震使隧道顶部裂缝,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刚刚支护完成的拱架,因为一次5.7级余震再次出现险情!

    指挥部副主任陈振有将军,第一个站上装载机,带头冲进隧道。余震挤压山体不时传来“轰隆隆”的闷响,洞顶剥落的沙石打在装载机上“叮当”作响。官兵们昼夜战斗,经过24小时紧张加固排险,隧道终于恢复畅通。

    道路每延伸一米,官兵们都要经受上百次的生死考验。42小时的生死时速,官兵们用生命和热血开通了都江堰至映秀镇45公里的生命通道。

    映秀镇至卧龙的公路旁绝壁林立,道路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大塌方区“飞石坡”是最危险的施工地段。直属工程部驾驶员石榴开着吉普车试图通过,车右后轮却被卡在乱石中间。透过车窗,石榴发现山顶有砂石涌动。

    “不好!要塌方!”石榴冷静地倒车猛冲。车子刚刚冲出陷坑,三四间房屋大的山体,从200多米的山头上,沿着70度左右的斜坡,排山倒海般涌向刚刚抢通的一条4米宽的简易便道。

    茂北公路是茂县、北川的20多个乡镇、30多万群众联系外界的唯一快速通道,70%的路段在深山峡谷中回旋盘绕,左侧是汹涌咆哮的青片河水,右侧是悬崖峭壁。

    由于地震,这条公路上多数路基被震裂,有的被泥石流掩埋,早已荡然无存。在塌方频发的川藏公路工作了13年的四级士官陈绵飞,驾驶挖掘机冲在最前面。他和战友们冒死开进,修了塌,塌了修。在上万次的余震、塌方、飞石中,他们向死神挑战,硬是从悬崖峭壁上掏出一条通道来。仅用6个昼夜,他们就抢通了茂北公路79公里主干线和沿线15条乡镇公路。

    有勇有谋快速推进

    他们不仅仅是勇猛劲旅,更是智慧之师。在这场决战死亡之路的战斗中,百余名专家、骨干分布在每一个抢通点和危险地段,90%以上的机械操作手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都汶公路抢险现场作业面十分狭窄,官兵苦于有力使不上,严重影响了抢通速度。三支队工程师文茂带领4名测量兵,徒步勘测20公里后发现,要快速吃掉大大小小的塌方体形成的“糖葫芦”,不能按常规一个一个清理,必须各个击破。

    经过研究,他提出的“先头部队快速推进、多点作业、分段突击、大部队随后加固拓宽”抢通方案,立即得到了突击队员的认可。仅用42个小时,就清理塌方28处、修复3条隧道、加固3座桥梁,胜利打通通往震中映秀镇的道路。

    映秀镇通往卧龙的“咽喉”烧火坪隧道,地震中遭到严重挤压变形,混凝土路面翘曲、下沉。更可怕的是,其中近300米长的隧道顶部严重开裂,若不进行紧急加固处理,随时面临垮塌的“灭顶之灾”。隧道工程师唐怀军站在高高擎起的挖掘机铲斗里,用皮尺和红笔仔细丈量、记录每一处险情,综合分析后,提出采用装载机运送作业人员加紧施工、挖掘机随后进行顶压强支撑协同作战的方法,使施工、保通得以兼顾。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谢正理,在雪域高原奋战了30多年,成功规避了上万次大塌方的袭击。抢通中,他不停地穿梭在险工险段,细心呵护着操作手的生命安全,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保护伞”。

    部队抢通漩口镇大塌方段时正值中午,突然,谢正理感到脚下微微一颤,下意识抬头目视山顶,发现有细小烟尘腾起。他立即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到有沙砾滚落发出的声音。

    “糟糕!有大塌方!”经验告诉他,又是一场灾难即将来临。他果断通过对讲机命令操作手紧急撤离。抢通机械刚刚撤回安全地带,山体就挟裹着几块房子般大小的山石倾泻而下。

    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堰塞湖导致公路受损,7万多名群众无法领取救援粮食!”茂北抢险指挥所的官兵心急如焚。他们冒着山石滚落的危险,在安全员的指挥下,一点儿一点儿地开通道路。

    路基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前延伸。经过35个小时的艰苦鏖战,堰塞湖受损道路终于抢通。早已守候在现场的群众兴奋得像一群孩子,纷纷欢呼起来:“路通啦!我们可以吃上大米了!谢谢武警官兵!。”

    群众并不知道,官兵们在施工工地守着大米,自己却靠方便面充饥。

    受土门堰塞湖阻碍,运往北川的大米等救援物资,就滞留存放在部队临时宿营地旁。一天,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瞿永安路过现场时,见到昼夜奋战的官兵每天仅靠方便面充饥,执意给部队送来10袋大米。可他刚一走,茂北抢通指挥所政委李生荣就说:“老百姓的救命粮,我们怎么能随便动用呢!”又带领官兵把大米全部搬了回去。

    在映秀镇通往卧龙一个塌方体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平地,一座17名遇难同胞的坟茔显得格外抢眼:用卫生纸折成的白色小花覆满石块垒起的坟头,木制的简易墓碑上刻着“同胞遇难处”几个大字。

    这是官兵们刚刚修建的。5月27日,抢险突击队在清理映秀至卧龙的一处塌方路段时,闻到一种异样的气息,直觉告诉他们这里有同胞遇难。平日操作挖掘机如探囊取物的袁小权,此刻感觉手有千斤重。袁小权穿着防护服,戴上口罩,小心翼翼地作业着。

    “慢一点,再慢一点,轻一点,再轻一点。”袁小权忍着巨大的悲痛,用铲斗轻轻挑开一块大石头,一具遗体映入眼帘。他迅速收起操纵杆,跳下操作室,细心清理完遗体遗容,才交给防疫人员和法医。每当遇到可能有遇难者遗体时,袁小权尽量停下机械,和战友们一起用双手刨开塌方。

    “给遇难的同胞立一根纪念柱吧,让逝去的亡灵在九泉之下安息。”官兵们说干就干,在塌方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他们挖了3米深的大坑,从山上找来一些干草铺在坑底,有的官兵还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垫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把17名同胞遗体放在里面,慢慢掩盖黄土,用小刀刻了一块木碑并立在坟头。

    武警交通部队在地震灾害道路抢通任务面前,以勇敢直面死亡,以专业战胜困难,以鱼水之情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目前,该部继续投入灾区的其他战场,道路抢通工作依然繁重而艰巨。

    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