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丽丝的英雄情结
不管当代电影艺术是否已进入被称为现代还是后现代的发展阶段,麦丽丝仍是个浪漫主义者,这看起来有点矫情,其实并非浮面的选择。或许因为她是个蒙古人?这个征服过世界的民族,曾经英雄辈出,几百年来,虽渐渐默默无闻,而那种溶在血液里的勇武之气,不可能消亡。它们在麦丽丝的电影里,找到一个表现的窗口。
在国内盛行大片以前,麦丽丝就用大片的手法处理面对的题材,动辄用几千头牲口、几万个人来拍一个镜头。她能在拍摄现场,创造出一种让当事者近于疯狂与忘我的气氛。《悲情布鲁克》中有个镜头,一个抗日战士与一匹马一起从悬崖上跌落下来,这个以长镜头拍摄的画面不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效果,而是实景,当时特技演员在影片故事的感染下执拗地要在保护设施并不齐备的条件下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执导的麦丽丝明白可能带来的风险,情急之中上去打了演员一个巴掌,说你不能送死!又觉得大庭广众之下,这种做法太不给人面子了,紧接着跪下来请演员原谅,谁料那个演员也猛然间跪下来,说他一定要拍,为什么好莱坞能做到,中国人就做不到?
扮演英雄让演员也成了向往中的英雄,身处其间,凡俗生活的确闪出了不平凡的光辉,而对暴力的表现也可能变成真正的暴力。这后一层意思是麦丽丝有一次偶然对我谈及的,说以后不想再拍暴力片了。虽没讲得更具体,可以猜想背后一定有故事。然而此后,出于表现英雄的需要,她拍的片子仍无法避免暴力。
麦丽丝工作起来的疯狂劲头,常常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像后期剪片这样的活儿,她可以5天5夜基本不睡,连轴转。如果说前期拍摄为了节约成本,有时不得不赶时间,后期就完全没必要弄得这么紧了,只能从性格上去理解她的做法:从中透出的也是一种英雄主义价值观,甚至完全忽略人需要休息这样的基本常识。其实电影就是一种未能实现的人生,我们身处其间的环境往往不容选择,电影则可以由自己创造。因此作品有时候比现实生活更能表现出一个人内心的追求。
麦丽丝最初涉足影坛时当过演员,后来与赛夫结为导演伉俪。这些年,两人合作拍了不少片子,逐渐蜚声影坛,表现大英雄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囊括国内外10多种奖项,还得到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成吉思汗是世界性人物,不容易处理,加上自己就是蒙古人,还得面对本民族一些虽近情理却可能导致违背历史真实的执拗想法;没有勇气是不敢面对这样的挑战的。而带领土尔扈特人从伏尔加流域辗转几千里归来的渥巴锡,一直是麦丽丝渴望表现的另一位英雄,乃至先后两次分别用电影与连续剧的形式来处理这同一题材,特别是连续剧,多数场景都是在俄罗斯境内拍摄完成的,不但耗资巨大,也十分辛苦,编剧赵玉衡和导演之一的赛夫都在此剧制作过程中先后辞世,麦丽丝忍住悲痛,坚持完成了全片,现正在央视八套播出。
在这个日益世俗化的社会,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越来越少,也许因此我们才需要银幕上的英雄来安顿灵魂与寄托向往吧。而有这种精神需要的人也日趋稀少,电影又不止是艺术,还是产业。这使像麦丽丝这样的导演工作条件渐趋困难,其本身,就成为激发英雄主义的一种前提。而我更愿意祝福银幕下的麦丽丝有凡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