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
星期

“感恩家乡感恩母校”征文评选揭晓

万篇作品参评,尽抒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对恩师的崇敬之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19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10841篇征文——“感恩家乡感恩母校”征文活动启动后,“和谐”、“感恩”所激荡起的强烈社会反响,每天都通过信件、传真和电话等不同形式汇聚到中国青年报社。读者纷纷致电,感谢报纸提供了一个弘扬、交流、书写感恩精神的平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要素和强大道义。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弱小。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是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时,是父母撑起我们一生的希望和理想;当我们像一群小鸟走进校园时,是老师用汗水和心血给予了我们知识的力量和人生的路标。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无奈、困惑和徬徨,是那些至今还记得或早已忘记的人们的帮助,使我们拥有了今天;是那些淡如清水而又恩重如山的扶助,使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上赢得辉煌。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已经强大。强大的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放飞希望而今依然守巢的父母老师;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老师、家乡和母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像他们那样去帮助那些像我们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还要前行。成功只能属于过去,发展必将面对未来。当年,是父母老师和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教会了我们感恩。如今,我们也应当像他们那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这一高尚品德。这是我们继续前行不可缺少的力量。

    作为一次征文,活动虽然结束,但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感恩精神的不懈努力才刚刚开始。我们感动于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我们感谢广大读者的真诚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架起的沟通桥梁能真正成为彼此相知相通的纽带,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青年报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征文稿件经过评审委员会公开、公正、公平地严格评选,共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70篇,组织奖35个。鉴于来稿数量较多,我们选登4篇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无法回报的恩情

    李益

    小时候,我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孩子,有着双重的性格。在家里,脾气暴躁,是父母头疼的对象。在学校中,我却又是一个文静怕事的好学生,这样矛盾的组合常让我无法面对自己,痛苦已在一个小女孩的心中萌芽。

    我的父母是单位里的普通工人,因为生活所迫读书不多,在单位里虽然兢兢业业却难免要受到别人的欺负,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来,使得他们身上的压力变得越来越沉重,他们只有勤劳的工作以保得饭碗,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管我了。他们对我唯一的教诲便是,千万不能吃没有文化的亏,太苦了!你要把书读好。说着说着,便会加插一些单位的事情在里面,从父母的身上,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世界的不公平,恨意竟然渐生,只是小学四年级的女生,又能怎样摆脱这样的恨意呢?除了躲在家里读我喜欢的课外书。

    我对面屋的阿梅阿芳,年纪和我相仿,学习成绩却不如我。可是她们有一个已工作了的哥哥,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父亲,是我父母的上司。两家的大人平时很少有交往,我只记得她父亲下班后总是爱一脸严肃的坐在屋外面,这像是一堵无形的墙,堵得我心发慌,很多的时候我都是躲在家中,盼着天黑。

    如此莫明其妙的性格集于我一身,早晚也要出事。果然,四年级的暑假,我闯了一个惊天大祸。那时候单位和宿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周末的晚上,我无聊的在单位那栋三层的建筑物里乱逛,路过局长办公室时,看到门外贴着几张法院的公布。我们家乡是一个小城市,大凡市里开了宣判大会,公布便会贴得到处到是。我心不在焉地读了几行,突然做了一件我自己也解释不清的荒唐事,我不知从哪里捡来铅笔,很愤怒地在公布下面写了几行字:“打倒某某某,打倒某某某……”相当反动的语气,那是我幼小的心灵对社会的一种所谓的“反抗”。我记得被我铅笔打倒的有公布上面的法院院长,还有爸爸单位的领导,都不是我所熟悉的人。写完之后气也消了,回到家里便忘了此事。

    我自己都为自己的荒唐举动感到可笑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暗涌正向我家里涌来。先是爸妈在家中说起,说局里出了严重的事情,正在查,爸严肃地问我,“你有没有乱写过什么”?我张口就否认了。接着同伴那里传来的信息让我坐不住了,她们都说局里正在查一件事,查到了就要坐牢的。我表面上若无其事可是心里却乱了套,字是我写的,可是,我哪想到会闯出这样的祸呢?明眼人一看就应知道是小孩子的笔迹!再说,都改革开放多年了呀!

    同伴说,犯罪份子有可能就躲在我们中间,听说公安局要来查了。我想,我这辈子人第一次感到害怕无助的时候,便应该是此事。当天晚上,公安局的人没有来,倒是我家对面的叔叔,把所有孩子们的暑假作业收了过去,说是要拿来看看。我把作业本交上去的时候,还故作轻松地说了句:“我的字写得很潦草。”转过身,我便躲在房偷偷掉泪了。我想起我那可怜的父母,想起我将要“坐牢”的日子,怎么办?我可是“三好学生”呀!在单位里,谁不知我那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养了一个读书不错的女儿呀?我想了很多很多,就是没有想到要去主动坦白,承认错误。

    惶惶不可终日的过了两天,作业本被发了回来,我没有听说捉到了谁。这场风波就此平息,我的心却从此不能再平静。这一个无声无息的祸,使我瞬间成熟,变是懂事了。往后的日子,我升学,成长,都和正常人无异,性格也变得温顺起来。但是这件事情一直埋在我心里,我刻意想淡忘此事,只是不想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中,记下这让我看上去觉得不甚光彩的一幕。

    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太多的起落的我,已远离家乡。当我再一次回想此事的时候,我发觉,我是不是欠了对面屋那位叔叔一声感谢?四年级小学生还没能学会模仿别人的笔迹,何况当年我是率性而写的字。一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大人,从学生当中揪出“真凶”,有何难呢?实在犯难,还有专业的公安叔叔呢。可是真的揪出了我,也许,我和我的家人,命运从此就改变了,那可是当政治事件来查的。那是我们一家人都无法承受的“横祸”呀。但我记得当年他说,小事情,不用再查了,还表扬我们都是好学生。

    一直以为是自己的幸运,也觉得自己仅是无知犯错,从来没有想过,这会不会是别人的善意帮助?对面屋的叔叔是退伍军人转业回来的,他肯定知道,如果把我揪出来,我父母的日子会更加难过,我的前途,也许会毁了,或者他们最终也认定,这只是孩童的涂鸦。可是,就连我父母也被瞒过了,我并没有因此而挨揍,也没有人教训我以后不要乱涂乱写。此事看来只有我知他知天知地知了。可惜,我永远也无法报答这份善意的恩情了,爸爸的单位早就拆得一干二净变成夜总会的车场了。那位叔叔再更早的时候,已调职,远离我的生活圈子了。

    就算能遇上他,我也是无话可说的,当年我就没敢堂堂正正的叫他一声叔叔。既然“祸事”来去无踪,且让我把这份感怀,永藏于心底。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是个善良的人,我想,那是因为世人对我太好,无以为报,便以人为善。

    

    给你一个乡村的童年

    ——写给我即将出生的孩子

    程华山

    孩子,当你母亲告诉我有了你的时候,我首先是手足无措,一片慌乱之后才回过神来。我的兴奋和惊喜也迟来了半拍,这半拍之前的停顿,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以及我所走过的二十五年的岁月。一些并无关联的画面被一根线串在一起,以千万倍的快进在我的脑海里回放着。

    在那一刻起,我就想为你写点什么,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自从有了这个决定之后,我却陷入了另一个僵局,我该写点什么?该用什么样的文字?该用怎样一种叙述和表达方式?我从来没被什么样的文字难倒过,但这次真的无从下笔。因为我是父亲,这是父与子之间的第一次对话。

    孩子,当你睁开眼的那一刻起,你所见到的就是繁华的城市,我们家就住在城市里。或许你并不知道这就是繁华,你或许会认为世界的全部就是这样,拔地而起的高楼、电影院、商场以及川流不息的汽车和行人。这一点也是我最不忍想到的,也是三个月来一直折磨我的症结所在。

    二十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至今你的爷爷奶奶还生活在那里。那里不繁华,但那里很美。我一直对那里心存感激,这种感激会贯穿我的一生。二十年的乡村生活就象一座宝藏,够我咀嚼一生,享用一生。这是上天对我莫大的恩赐,让我降生在屋顶盖着稻草的房子里,让我一出生就融入了自然。

    孩子,就在你的母亲告诉我有了你的第二天,我就在设想,如何让你有一个乡村的童年。虽然你的母亲一直反对,指出了我的设想有些残忍。你的母亲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甚至很少去过乡村,所以她使用了“残忍”一词。为什么是童年,为什么不可以再大一些再说?童年就如同一株幼苗,一株幼苗扎根在一个贫瘠的地方,将来移栽到哪里都会茁壮成长。当然这只是原因的一小部分,主要的原因是乡村才是真正的大自然,人必须要了解自然,与自然做朋友。

    在乡村,你首先要知道庄稼,知道稻子、小麦的生长与成熟。要亲眼看看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看看农民对庄稼的虔诚以及对土地里的杂草与害虫的痛恨。秧苗里夹杂的稗草,有时候很难辨认,必须要俯下身子用手去抚摸然后才能拔除。许多庄稼人,辛苦了一辈子,最后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还有大豆,如果成熟了,耽搁了几天不去收割,饱满的豆荚就会自动裂开,豆子就会散落一地,最终烂在地里。而稚嫩的麦苗更是不可思议,自它出土的那天起,就在等待一场大雪,雪下的越大,春天时它就长的越旺。趁大人不在时,偷偷到地里挖一个山芋,然后放在火边烤,那种实实在在的香甜,会让人终生难忘。除了这些,需要你亲手尝试的还有很多。

    还有牲口,比如牛、羊、狗,这些都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盯着一头牛的眼眸,你不但能看清自己你还能看清整个世界。如果遇到一头温驯的老水牛,你可以骑到它背上,它依然只顾走它的路吃它的草。它贪婪地啃着草的样子,会让你惊讶于草的神奇,就是这些草居然让一个小牛犊长成一头这么壮的牛。一头会耕地的牛,别看它一直眯着眼,但它一步也不会偏离方向,人只要扶着犁把跟在后面,跟着牛的步伐走。在没有青草的时候,你要知道一头牛是如何度过冬天的,羊也是。等你会走路的时候,狗就会摇着尾巴跟着你,看着你吃东西,捡食你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粮食。很快狗就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你什么话都可以对它说,你可以冲它发脾气,它甚至懂得人类的忧伤。

    孩子,我还要带你去爬山。进山之前,你要学会认识一些小植物,它们在你不小心被荆棘划伤时,帮你止血;在你遭遇毒虫时,帮你解毒止痛。还有一些树木,哪些适合家用,而哪些在乡村只能当作大柴来烧。在山里可以听到鸟儿悦耳的歌声,它们并不是因为你来了而歌唱,它们是为了有这样一个茂密的家而歌唱。累了,在山顶上你可以找到一块大石头,然后躺在上面懒懒地睡上一觉。

    孩子,乡村生活远远不止这些,你所要知道的也远远不止这些。甚至用去整个童年也不够,但你的人生需要这样记忆。许多年之后,当你回到城里,当你成年了之后,这段记忆就会在你脑海里发酵。有时候不需要刻意去回想,它就会自动冒出来。那时你就会懂得感恩,感恩有时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人不可以没有它。你会感恩阳光风雨,感恩一株庄稼、一头牛、一些已经忘记名字的小植物,你此时才会发现人原来如此渺小,没有一棵树高大,没有一头牛结实,而大自然的胸怀是如此博大,对渺小的人类如此宽容。人的感恩是从感恩自然开始的,然后才是亲人,才是社会。孩子,只有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才会踏踏实实走完一生。

    

    陪祖母走走

    吴长海

    我挽着祖母的手臂,从容地行走在通往村外的小路上。一如多年前祖母牵着我的小手在这条路上惬意地行走。浮云依然温柔,蓝天依然纯净,多年前的幸福与快乐戏剧般地真实再现。祖母的微笑在深深浅浅的皱纹里绽放,就像飞舞着的树叶飘洒在厚实的大地上。一种属于秋天的静美,在阳光里浸染。

    不远处的柴垛边,几个老人靠着一堵矮墙晒着太阳唠着家常,神情木讷而温和。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和一条黑狗在欢欢地闹着。场景不够新鲜,却让我有着拂不去的感动,让我从一些宏大或者深奥的景观上收回自己的思想,禁不住想起曾经被柴垛、阳光无数次温暖的庸常日子。尽管我离这片孩童岁月时的村庄越来越远,但与生俱来的一条绳索将我和这里紧紧维系。我永远都无法彻底离开这里,离开这里的土地、河流以及人群。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都认真地走过。陪伴我在这里行走的更多的是我的祖母。对于我在襁褓中被误诊为“智障”的往事,祖母比我有着更加完整的记忆。当我顶着被乡亲们定义为“出息”的帽子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时,别人可以笑谈我多灾多病的童年,唯独祖母不会一味地微笑。祖母比任何一位母亲都懂得抚养孩子的不易,她一生养育了五个孩子,却有四个没能活到十八岁。祖母的记忆里有着太多的阴翳,所以祖母一直努力像阳光那样照亮我的生活。

    这条路,祖母曾经无数次踏着唤我回家吃饭,也无数次目送我背着书包走向学堂以及后来拎着皮箱走向远方。如今我再一次亲近了它。路边那棵被龙卷风袭击过的柳树还在,童年的夏日里我和祖母依着它的荫凉,洗衣,休憩,谈笑,它婀娜的枝条把村庄打扮得妩媚多姿。可现在柳树老了,身子歪向一边,心也空了一截。祖母扶着这棵和自己一样上了年纪的柳树,眺望着南方,问我工作的地方离家有多远?我用一贯调皮的口吻回答:不远,昨天早晨想你了,今天下午就来到你身边了。

    说话间,路上走来一个多日不见的乡亲,他沾满风霜的容颜让我骤然心惊。那张微笑着的粗糙面孔,我一时竟辨认不清。他用大嗓门招呼我的祖母:孙子又来看您了,您老可得好好活,多享几年孙子的福气。祖母张着牙齿快掉光的嘴笑着答腔:早该去那世了,这几年都是多活的了。我笑着和乡亲寒暄了几句,他就忙着赶路去了。

    在老家,人们还习惯用出息来形容成功,用孝顺来评价子孙。在乡亲们眼里,我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我每月给祖母两百元钱,让祖母享受到了别人羡慕的晚年生活。邻居都夸祖母“有福”,养了个孝顺的孙子。我感觉我是不孝的,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而祖母还能够见到我的日子,真的是屈指可数了。八十五岁的人了,随时都有被病痛折磨的可能,也随时都有被时间收走的可能,而我却不能随时关注她的叹息,她的忧郁。我能够做到的仅是抽空回家看看祖母,听她说一说“城南旧事”,陪她走一走乡村阡陌,或者就像现在陪她静静地靠着老树,眺望远方。也许,这些就已经让祖母心满意足了吧。这样想着,我倒有些心安了。

    

    给感恩一个支点

    邓梁

    一则《流泪的虾》的故事曾经在网上引起热议。故事讲的是一位并不富裕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从小就喜欢吃虾,妈妈每天都从菜市定量买来鲜虾给儿子吃,妈妈每次都是剥好壳看着儿子将虾肉全部吃完,虽尝不到鲜虾的滋味,但她既开心又满足。尽管物价上涨,收入微薄,但妈妈仍节衣缩食,鲜虾照买不误。有一天,12岁的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买来的17只虾,吃腻了剩下最后一只,妈妈看着盘子里剩下的虾,伸手去拿,想尝尝多年未闻的虾味,可是,儿子却对妈妈尖叫起来:“这虾是我的,不准你吃。”这时妈妈心酸难受,流下的眼泪刚好滴在手中的虾上,分不清是母亲的泪还是虾的泪。

    读罢这发人深思的故事,我禁不住思考:感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为什么会在年轻一代身上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呢?使孩子感恩的支点又在哪里呢?

    首先,注意给爱方式,培养孩子“识恩”能力。

    伟大的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母鸡都会;关键是看怎样教育孩子。

    都说中国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从故事《流泪的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可谓宁愿倾其所有,以至于为满足孩子的吃虾愿望不惜节衣缩食。但反思一下这位母亲的做法,心中不免感到些许的遗憾和悲哀:用一味的给予来满足爱子的欲望,平衡自以为是的爱子心理,这种爱和“母鸡的爱”又有何区别呢?更加可悲的是,这样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生活在“四二一”式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于被这样的爱所包围,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他们也已经变得熟视无睹。这种泛滥、单向、单一的爱,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方式,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的畸型心理已经使他们在家庭小环境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熟不知这种不给理由、不求回报的爱予恰恰使孩子丧失了“识恩”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连“识恩”都不会,报恩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注意自己言行,保护孩子的感恩意识。

    记得有一位日本传统剧目的著名演员,他的老师在80岁准备退出去,就召集自己的朋友来给自己最后一次做演出,演出的剧目叫跋涉。演出正要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的鞋带开了,他系上以后,继续往前走,就在他刚刚拐过安检,突然蹲下把鞋带解开了,助理就问老师你为什么又把鞋带解开了,他说我要演的是跋涉,但是因为他提醒了,是因为爱,所以我要鞋带系上,让他感到放心。

    反观我们的日常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面对孩子感恩言行时,又有什么样的举动呢?当您走进家门,孩子为您拿来拖鞋时;当您走出家门,孩子告诉您注意安全时;当您坐好,孩子为您送上报纸时,您可曾记得对孩子说一声:“谢谢你,宝贝。”当你打扫卫生,孩子拿起拖把准备帮您时;当您准备做饭,孩子主动参与捡菜时,您是否欣然接受并给予了适当的表扬呢?当孩子把自己为数不多的糖果拿出来与您分享时,您是否能够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当您大声和年迈的父母讲话时,您是否意识到对孩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的行为无疑会给正在成长的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感恩意识的培养上也是如此:作为成年人,如果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感恩行为置若罔闻、对自己的言行不严格约束,在长期的影响下,即使孩子最初有着强烈的感恩意识,最终也会消失殆尽。

    再次,别忘了给孩子感恩机会。

    如果说“识恩”能力和感恩意识是感恩教育出发点的话,那么使孩子真正地具备感恩行为则是感恩教育的落脚点。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感恩机会,从而强化他们的“识恩”能力和感恩意识。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树立“学习绝对不是孩子的唯一”的生活观,让孩子适当地分担家务,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地孝敬父母和老人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中,应该抛弃“唯分是教”的错误思想,摒弃“成绩至上”的错误观念,开展关爱母校、感恩教师、奉献社会的活动,让他们有充足的感恩机会。

    人不知感恩,必无善行,社会不知感恩,必无和谐。“识恩”能力、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不仅是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更是孩子具备感恩素养的重要支点。让孩子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人力保证。要引导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孩子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