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
星期

宽窄巷子“最成都”

本报记者 闵捷 实习生 杨恬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20    [打印] [关闭]
    6月14日,距离汶川地震已过去一个多月,而这一天,也是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开街”的日子。大雨倾盆,并未影响成都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雅兴,人们踏着雨水,惊喜打量着宽窄巷子里似曾相识的风景。

    撑起的一把把雨伞,成为点缀这个百年历史文化片区的别样景色。

    一位40来岁的妇女感叹:“大雨也挡不住咱们成都人来宽窄巷子怀旧的深情。”

    一个从外地来的朋友说:“不仅是我们在看巷子,古老的巷子也在凝视我们。”

    作为一张有年头的成都名片,宽巷子和窄巷子都是清代的满族人兵营,其建筑多是瓦木结构。历经两三百年不断改换,据相关单位测绘确认,宽窄巷子片区80个院落里,有42个院落是建于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老院子。

    成都市井里有很多人说:“成都,最中国,宽窄巷子最成都。”毕竟,宽窄巷子承载了太多对老成都的美好回忆。而现在,经过长达4年的修复重建后,宽窄巷子的重新开放拥有一个新意义:作为被成都市民寄予深情的地方,它再次巩固了人们的家园情结,并告诉世界:成都依然美丽,四川依然美丽。

    在经历了一个月前的灾难洗劫后,人们需要回到正常心理状态,回到正常过日子的轨道上。走进宽窄巷子,就如轻轻喝上一口鲜味的心灵鸡汤,压压惊自然不在话下。

    拥有200余年历史的正旗府,如今已是一家高档餐馆;始建于1935年的李家大院正门上方牌坊中,“德门仁里”四个大字依然夺目,门上的财神爷依然目光炯炯,而大院已成为老成都博物馆;百年前修建的恺庐院,大门轻合,由特制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在雨水浇淋中显得分外古典矜持……

    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古老院落。墙壁已为风雨侵蚀,木门紧锁,仿佛告知人们它已进入休眠状态。它们选择静静站立在崭新的石板路旁,痴痴凝望巷子里崭新西洋建筑的崛起、古老建筑的“与时翻新”。

    巷子一头,站在玻璃箱子里的人体模特儿,用“天使翅膀”遮挡大雨洗刷,麦当劳模样的彩装小丑躲在素色古老院落门檐下,静静玩弄手中的皮球;一头,窄巷子里的一家民居悄悄打开院门,露出一桌打麻将的老太太身影。

    “希望这里居民的生活没有被打扰。”一个游客说着,在一个正梁上贴有“和谐”二字的“文革大院”前坐下。前面一张桌子上摆满毛豆、花生、鸡翅,地下搁着几瓶啤酒,看得出是主人准备在街边摆开一席美味。

    紧邻的专卖烧烤的木头小楼“茶马古道”,早已座无虚席,连空气里,都飘满香、麻、辣。所谓边吃边欣赏路上风景,这种悠然自在也是成都人的一种浸入骨子里的风情。

    华灯初上,宽窄巷子的游人带着一丝欣慰、满足,渐渐退出,生怕打扰当地居民休息。居民于是在略微清闲的街道上摆上几张凉椅、茶几,仰躺着,看星空,摆龙门阵。

    伴随宽窄巷子的开街,“守望家园——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活动也同时举行,欣然前来的游人们将有机会参与“家园守望”、“走进宽窄巷子”探访活动、老成都大讲堂、《瞬间与永恒》——文化遗产影响志、行走在震后的四川旅游线上等一系列活动。

    6月14日,由此成为灾后一个美好开端。这一天,是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各方嘉宾聚集到宽窄巷子,用地震后四川各旅游景区、文化遗产地的照片,拼成“家园”二字,并发布10条已经开放的四川旅游路线,告慰天下:四川旅游正竭尽全力去续写辉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