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讲述深入灾区救援的生死经历
编者按:6月11日下午,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成员,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政委张晓峰做客全军政工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同志带领部队历经31个小时生死挺进震中汶川,及时向指挥部详细报告了震中灾情,为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受到胡主席、温总理的高度赞扬。
张晓峰同志现任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政治委员。在震后一个半小时,张晓峰同志所在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就紧急出动直升机勘察灾情。截至6月10日,他们紧急飞行1950架次,成功抢运伤员1126人,解救35名来自美、法、英、澳大利亚等国的游客和14名台湾同胞,运送急需物资638吨,转运被困群众2171人,保障中央和军委首长视察灾区16架次。其中,超常规、超气象飞行达1341次,创造了我军陆航史上的纪录。胡主席高度评价陆航团同志,急中央之所急,办民众之所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奋斗,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
网友“精忠报国”:王参谋长,当您在率领先遣队徒步进入汶川县城时,您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您最想做的是什么?
王毅:我带领200名突击队员进入汶川时,整个县城一片漆黑,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98%的房屋受损,所有群众疏散住在较空旷的平地上。以前较为繁华的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人影。进入汶川后,我最想办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灾情,搞清楚受灾的程度、需要投送的兵力等。到指挥部了解情况后,才明白汶川受灾很严重,急需大量兵力救援,同时最紧缺的是粮食、药品和帐篷。当时,我立即使用海事卫星电话,向指挥部报告了上述情况,请求部队驰援。
网友“空中枭雄”:今年年初我国遇到了一场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又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在这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都作为重要力量参加了抢险救灾行动,这对和平时期部队抓好军事训练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王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武警部队平时除了展开正常训练、应对突发事件外,还担负着一些急难险重任务。今年以来,我们就执行过抗洪抢险、森林灭火、交通抢修等任务。在平时我们会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森林的防火与救火、抗洪抢险的组织与实施、人员的施救与防护等都有专门训练。但抗震救灾方面,由于平时经历得少,部队在这方面的训练和经验相对缺乏。以后,部队也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些训练,提高部队参加抗震救灾的能力。
张晓峰:今年发生的两场严重自然灾害,是对飞行部队平时训练成果的一次最好检验。因为灾害发生后,气象条件是非正常的,道路交通是非正常的,在这种非正常状态下执行任务,如果没有平时从难从严训练,要想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
我们部队从2001年开始,每年把团队拉到地形十分复杂、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去训练,看来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担负这次飞行任务,我们就遇到了“三难”:第一难是在山谷中低空飞行;第二难是气候条件恶劣;第三难是通信联络困难。为此,我们精心挑选了一批一级以上经验十分丰富的飞行员当机长,进入山谷后,由机长负责对本机的驾驶、着陆点和航向的选择以及天候与灾情的判断。通过今年两次重大任务的完成,我们初步尝到了甜头。所以,我们平时的训练不仅要着眼战争的需要,还要确保平时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完成。
网友“金星闪耀”:在抗震救灾中,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王毅:部队在高山峡谷地区行动,大家感觉通信联络困难是最大的难题。由于我们使用的是超短波电台,在山谷地区受高山阻隔和河流切割的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是采用接力的形式,一站一站设置电台,一站一站传送信息;二是在我们可控范围以内,用超短波建立指挥网;三是徒步通信。
张晓峰:还有一点就是利用飞机实现信息的中间传递。
网友“闪耀的军徽”:张政委您好,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陆航团救援了35名外国游客,您能介绍一下其中的具体情况吗?
张晓峰:好的。记得那是5月15日下午,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后,由团参谋长杨磊带队,派两架飞机直抵卧龙自然保护区。这是我们第一次进卧龙,这里有没有着陆点,能不能在地面找到外国游客,当时都是未知数。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很快找到了他们,费了一番周折后飞机终于成功着陆。把这些游客接回来后,他们既感到高兴,但又有几分惊魂未定。会说中国话的游客口中不停地说“谢谢”,不会说中国话的一个劲地用英语表示感谢。还有一位美国游客在临别前,掏出一支笔给我们作纪念。
网友“感恩的心”:请问两位嘉宾,灾区目前最需要哪方面的援助?
王毅:灾区的搜救行动已基本结束。我认为灾区最基本的是解决生活保障问题。因为灾区许多房屋已经倒塌,受灾群众一些基本生活用具都没了。虽然在搜救过程中,抢救出一些东西,但离正常生活条件的保障还有很大差距。所以现在灾区最需要的,应该是基本的生活保障。
网友“忠诚卫士”:我最近从网上看到:有位老太太跪在地上,求部队官兵吃口饭再继续救援。请问两位嘉宾,真有其事吗?您是否也看到过类似感人的场面?
王毅:刚才您讲的这个场面,我没有看到。但我看到了一些类似感人的人和事,我们从马尔康向汶川徒步开进时,那些搭着帐篷在公路边避难的群众,看到部队来了,便会自觉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记得我带着救援小分队到龙溪乡展开搜救时,3名女战士遇到一位这样的男子,他的父亲去世了,儿子也没了,只剩下夫妻俩。看着男子家庭受到如此灾难,3名女战士便向他们捐赠了600元。这个事使灾区群众感动不已,部队走时,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跪在部队面前为官兵送行。
张晓峰:当我们的飞机在汶川和理县降落时,许多受灾群众流泪了。因为他们觉得飞机来了,中央的救援也就到了。而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是用他们的具体行动来体现的。
记得我们下机时,就有一位老太太拿着哈达,准备将其系在飞机上。从飞机飞行技术要求上讲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但老太太为代表灾区群众表达对子弟兵的感激之情,硬要将哈达系在飞机上,无奈之下机长只好走上前去,将哈达接过来,系在自己的脖子上。
还有一件让我们感动的事:灾区的樱桃长得特别好,价格也特别贵。那天,几名受灾群众专门为官兵送来樱桃,但不管我们如何解释,他们都执意让大伙吃,并强烈要求必须带走,为此我们之间为吃樱桃的事相互推让了20多分钟,但越推让越让我们感动,大家的热泪忍不住直往下流。这一件件小事让我们深切感到,老百姓对党、国家和军队的情感是多么的纯朴与真实!
网友“国家使命”:通过参加这次抗震救灾行动,您对“80后”士兵有新的认识吗?
王毅:通过参加这次抗震救灾行动,我对“80后”士兵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的行动让我感动。这些士兵在家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日常生活都由父母来照顾。但是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许多闪光的东西。在徒步强行军时,部队要通过许多危险的路段,为此他们中有的把自己的干粮扔掉,有的把水壶扔掉,但是没有一人把手中的工具扔掉。
到达汶川后,大家也没来得及休息,马上转入乡村救援。乡村救援工作很艰苦,没有住宿的地方,大家全部露宿街头。我是第四天到乡村指挥所去看望战士们的,这4天中,战士们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喝两碗粥,和灾区群众一样。但他们干的体力活要远远超过灾区群众,因为他们要在废墟下搜救人员、抢救物资。4天下来,他们没有洗脸、没有刷牙,一个个都成了“泥猴子”,我根本认不出他们是谁,只有眼睛在一眨一眨。这群“80后”士兵他们平时虽有些个性,甚至会做出一些违规违纪的事情来。但他们一旦进入灾区,看到如此多的受灾群众,他们就把自己的安危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了,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我真为我们军队拥有如此优秀可爱的士兵感到骄傲!
网友“履行新使命”:有人说这次抗震救灾是没有“敌人”的战场。请问两位嘉宾,这次抗震救灾行动能否检验出部队的战斗力?
张晓峰:这次地震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抗震救灾行动是对部队战斗力水平最为直接的检验,也是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部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次机会。比如,我们团队在震后1个半小时就出动直升机,紧急飞赴灾区勘察灾情,创造了数项第一: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
特别是当我们第一个发现堰塞湖后,上级就安排我们团派出第一架飞机,把水利专家、通信人员、机械设备等人员和物资安全投送到堰塞湖自然坝上。而这次采取的办法是飞机的一只轮子着地,在空中将人员和物资投放。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说:“我看了很多美国大片,但这次我是真真切切看到了中国军人是如何表演美国大片中的惊险动作的,太神奇了!”
王毅:这次抗震救灾行动是对部队战斗力的全面检验。一是对指挥员素质的全面检验。部队各级指挥员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特别是许多高级指挥员都冲到第一线,与士兵战斗在一块。二是对部队战备建设的全面检验。包括人员装备管理、应急方案确定、部队集结能力等方面都是全面的检验。三是对部队训练水平的全面检验。如果官兵素质不过硬、意志不顽强,部队平时训练不严格、训练水平不高,是完成不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的。就像刚才张政委所说,一只轮子停在寸土之上,如果没有平时的严格训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四是对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检验。部队官兵和其他救援力量相比,我们的优势就是勇敢、顽强、不怕死,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坚强信念,是军队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五是对部队后勤综合保障的全面检验。后勤保障部队的官兵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一支让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放心的队伍。
网友“军旗映彩霞”:请问张政委,空中救援行动面临最危险的情况是什么?
张晓峰:这次空中救援行动正值春夏之交。山谷气候变化是瞬间的、多样的、快速的,这对飞行来说,是一个致命因素。截至目前,我们团已出动飞机1950多架次,其中70%是在超常规条件下完成的。
网友“抚慰蓝天”:我想问王参谋长,您率领的先遣队有10名女战士,部队有那么多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上了第一线,为什么还要让女兵参加?她们在救援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王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她们中有医护人员,因为灾区受伤群众需要救助,必须要有医护人员到一线去;另一方面,我们的救援对象很多是女性,有许多特殊的情况需要处理,这时让女战士处理会更好一些。
张晓峰:我记得地震后第四天,就陆续有一些女性用品让我们运往灾区。后来,我们又连续几天用专机运送一批又一批女性用品投放到各灾区点,真是让人感动。我觉得我们党和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考虑的很周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网友“天府之国”:请问两位英雄,在这次救援工作中你们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张晓峰:我们团有7名飞行员的老家在灾区,团长家乡就在汶川县龙溪乡。地震发生后,他们都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为此,每天早上我一见到他们,第一件事就是问他们与家人联系上没有、人员安全怎样、房屋破损没有,但没有一人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把这些深深埋藏在心里。他们每天驾着飞机多次从自己家乡上空飞过,有时甚至着陆点就是家乡的县城,但没有一人下过飞机,也没有一人托人打听过家里的任何事情。实际上,他们也来不及想这些事。部队原本规定飞行员每天驾驶不能超过6个小时,实际上大家平均飞行都在12个小时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名飞行员说自己累了,该休息了;也没有谁会说哪里太危险,我不去飞。任务来了,大家抢着去飞,我真为他们的行动所感动。
王毅:我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我们部队经历的艰难险阻令我难忘。那些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他们没有经历过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对惊心动魄的地震场面,看到众多生命突然消失的死难者,的确会对官兵的心灵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记得部队在过某电站时,就有一辆小轿车被一块巨石砸中,一家3口全部遇难,开车男士的手还伸在车窗外,当时的场面十分凄惨。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官兵没有退缩,相反激发了一种奋勇向前的巨大力量。还有那10名女战士,她们在部队开进中,既要和男兵一样向灾区前进,还要随时做一些简单的包扎工作,她们接受了比男兵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是灾区群众面对灾难表现出的坚强令我难忘。在救援部队进入震中之前,许多受灾群众在自信和孤独中表现出来的英勇与顽强深深折服了我,也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向受灾更严重的地区不断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