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4日
星期
杭州“新政”欲解城市停车难题

西湖天价停车费成历史

本报记者 董碧水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24    [打印] [关闭]
    近日,杭州给多年来“停车难”的顽疾开出的最新“药方”。其内容包括实行内部停车场向社会错时开放,“挖潜”新增公共泊位,提供免费停车点,延长免费停车时间,大幅下调停车收费等。

    这一被称为停车“新政”的《杭州市关于破解停车难问题的实施意见》有望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

    停车难、行路难,已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顽疾”,与许多城市一样,无论如何拓宽,杭州的道路似乎也总跟不上汽车的增加。

    来自交通管理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杭州城区机动车饱和量达到40万辆,7年翻了四番。但同时,而泊位只有13万个。

    “就是因为车辆和车位两者间的增速严重倒挂,才酿就了停车难问题。”杭州市交警支队负责人说。

    事实上,停车难问题已连续几年成为杭州市两会的中心话题。而这些年来,杭州市也想了不少办法以缓解停车难:实施背街小巷整治,以新增停车泊位;改建学校操场,下设地下车库;尝试错时停车,要求政府机关泊位在夜间和节假日向市民开放。

    凡此种种,最终结果并未能尽如人意。由于公私车辆猛增,停车难题依然突出,违法停车比比皆是。据悉,在杭州,每天被城管处罚的人行道违法停车就有1000多辆次。

    “上班单位车难停,下班回家停车难,出门休闲难停车”,杭州有车一族因此常拿此自我开涮。

    今年4月,杭州市决定破解这个让政府操心、百姓烦心的民生难题。市委书记亲自设计民意调查表,开列十大问题,通过社区、媒体等途径问计于民。

    之后,交警、城管牵头,排查所有泊位,挖潜、科学利用空间。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不应以停车收费谋利,要求“把停车位作为像道路、桥梁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对待”理念,而市府大楼、市政府综合楼率先垂范,先后推出专用车位,在夜间、节假日向社会错时开放。

    据介绍,通过对市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道路、空地、公共场所范围内机动车停车泊位进行反复的核查与统计,在原有3.36万个公共泊位的基础上,“挖潜”新增停车泊位2.5万个,并对这些拟新增泊位公示。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即将实施的杭州停车新政中,最明显便是停车费用的变化。原本西湖风景区黄金周期间每个泊位每小时30元的收费标准将成为历史,小区停车也大幅下调。

    据杭州市物价局公布的收费方案,新政实施后,比较空旷、停车矛盾不突出、无人看守的道路停车将实行免费停车。对停车需求较大、有人值守的市区道路停车泊位收费,白天一级区域由原来的每小时10元降低到6元;二级区域由8元降到4元;三级区域由6元降到2元。晚上停车费下降到每辆4元。

    对住宅小区包月停车,其中路面包月停车费每辆每月不超过100元的收费标准,室内停车库由原来每辆每月不超过400元降低为不超过360元。对经批准在小区外道路供小区业主停车的泊位收费标准也由原来每辆每月不超过100元降为80元。

    在西湖风景区,停车费用黄金周期间由原来每小时30元降到15元,在旅游旺季双休日、小黄金周从原来每小时20元降为10元,其他时间由每小时10元降为5元。

    与此同时,道路停车泊位、各类公共停车场免费停车时间分别由原来的5分钟和10分钟统一延长到15分钟;住宅小区内道路免费停车时间则为2小时。

    “一旦新政实施,仅道路泊位费用就降了50%。”杭州市物价局局长李爱国说。

    据悉,仅此一项改革,杭州市财政每年将减少20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为保证公共泊位的规范管理与使用,杭州市政府还得投入1亿多元的资金。

    据悉,杭州还有意在原则上将取消所有公共泊位的停车收费。

    “免费开放公共停车位是其公益属性的回归,也是政府职责的担当。”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

    杭州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王晋生认为,要从源头上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首先要减缓私家车的增加速度,而这就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末端公共交通。

    记者了解,杭州市目前已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解决行车难、停车难的重要手段。如今杭州地铁已于去年4月全面开工;在公交一号快速线的基础上,即将开通二号和三号快速公交线。同时,从今年5月1日起,2800辆公共自行车也正式上路,以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