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4日
星期

历史影像化之后,还剩些什么

晋永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24    [打印] [关闭]
    从四川地震灾区回到北京以后,包括不少本报同仁在内的朋友,总是小心翼翼地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那里到底怎么样?你到底都看到了什么?

    不要让从灾区回来的人反复回忆与讲述自己的见闻,以免对叙述人再次形成伤害。我理解他们的方式与态度,这让我感动。但,相关的问题是,在资讯如此发达,媒介空前开放之际,包括我自己在内,身处即时更新的信息中,为何还会有那样多的疑问,总觉得通过媒介得到的信息还不够呢?为何还要总是抑制不住地打听所谓“真实的”情景?

    按理说,世界已经影像化了。电视、互联网、平面纸媒,甚至包括手机短信等,迅速把大量信息,包括实时画面传送给我们,满足人们要求了解真相的“公民心”,当然也包括那些最原始的好奇心。我们为此欢呼过,礼赞过,认为这开辟了中国信息沟通的新纪元,可以向我们急于告别的旧时代说声再见了。

    但,当经过人类选择的影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或者更进一步,影像代替事件本身,成为我们观照历史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历史影像化之时,问题便出现了。“正是这些画面使得我们记忆。”——已逝美国著名“新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在21世纪初,便对此现象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她提示道:问题不在于人们透过照片来记忆,而是他们只记得照片。举个例子来说,我不愿与朋友一起观看自己拍摄的那些地震现场照片,主要原因是,别人在观看这些把现实平面离间了的照片时,尽管还有十分丰富的想象空间来面对灾难与恐惧,可那毕竟隔了时空。而我在看时,却总在突然间回到自己去过的那些地方,甚至在北京安静而整洁的办公室内,恍然间也会突然嗅出让人无法呼吸的气味和漫天弥漫着的千年粉尘,胸闷得几乎让人窒息。

    对于其他透过照片来理解地震灾害的观看者来说,照片抹掉、阻隔了许多其他形式的理解,以及其他形式的记忆,包括上述的气味——情境记忆的一部分。所以,观看者才不会满足。除了诸多被过滤掉的记忆外,他们还需要活灵活现、声情并茂的口述史。这种需求,再次印证了“身临其境”这一成语所展现的多重价值;从另一角度也印证了我们那些报道,还是不能让读者发自内心感到满足的原因。

    问题还不止于此。照片的拍摄过程、方式等与图片伦理有关的问题,也一再受到人们的追问。

    绵阳九洲体育馆,这个巨大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最多时曾安置两万多人。城市郊区田野中,这一新落成的巨大建筑,看起来突兀而又威严,那完全是迎合城里人攀比心理与炫耀财富而建设的。但还未使用,却变成了地震受灾群众安置点。我到那里时,体育馆被装扮得彩旗飘扬,广播喇叭中不停地播放着《让世界充满爱》、《明天会更好》等流行歌曲,各类工作人员及献爱心人士频繁穿梭在受灾群众中间热情忙碌,恍然间给人某种错觉。

    初到时,我也被这里的气氛深深感染。可当我看到不少劫后余生、丧失亲人而平日又习惯于独居的山民,在此惶恐地被人们任意观看、拍摄时,我收起了自己的相机。

    我们这个国家,还缺乏许多东西,包括对灾难的应对方式。人们只能按照熟悉的方式,轻易地就把灾难转化为充满戏剧色彩的场景。回避灾难,几乎是每个人的第一选择。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会很快地忘记灾难使我们积蓄起来的力量——那种奋力前行、不可或缺的悲剧性力量?巨大的灾难,能否成为民族道德情感史与悲伤史的学校呢?除了让人耳目一新、备受称道的抗震救灾的硬措施之外,我们同样需要那份承载文明的、处理灾难的软方式。

    回到自己的职业上来,我们依据自身话语方式与传播预设所做的“抗震救灾报道”,在何种程度上能够逼近事件的本质,能够逼近灾难的主体——地震受灾群众的内心世界与真实境遇?在一番激烈的媒体竞争与索取之后,“地震”、“受灾群众”这一新闻源,对于已习惯于在市场中搏击,或自身利益(包括所代言的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媒体来说,是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呢?

    身背相机,走在倒卧的受灾群众中间,我的心与那些受伤者该有何等的距离啊!当我们这些被叫做“记者”的旁观者,各自回归自身的生活轨迹,这种关注的热度还会有多久?作为媒体人如何坚守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更进一步的思索。

    如果我们自问,哪怕是根据其最近的过去和后来的知识,我们对某种文化的某个时代,或者某种人类行为模式——比如一场战争、一场革命、一场艺术或科学上的复兴——到底能说穿多少?我们肯定只能回答:几乎什么也说不上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