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4日
星期

谁在操控网络影响力

志灵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24    [打印] [关闭]
    《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二OO八)》近日在北京发布。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三家机构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为评价中国电视的影响力,提出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新的评价指标,打破了原来拿“收视率”当标准的陈规。(中国新闻网6月22日)

    按照“收视率”对电视节目的存亡进行一票否决,弊端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了电视节目迎合庸俗、自甘低俗的罪魁祸首。而对于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专业人士总是不吝溢美之词。可网络影响力指标,是否像他们赞美得那般美好,却很值得怀疑。

    在我看来,网络影响力指标不过是另一种“收视率”。虽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现代公共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网络影响力评价,也存在不少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参与调查的随意性、网络关注度能够被人为控制等等。

    以新闻事件为例,网络关注度的高低,很多时候由网站编辑所掌控。如果说网络浩瀚的信息量,是网络最大的优势,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点恰恰是网络关注度被人为控制的最大劣势。熟悉网络传播的专业人士都明白,同样一个新闻,是否被放在显著的位置、是否有一个吸引眼球标题,都会对该新闻的关注度产生致命影响。

    新闻如此,电视节目更如此。网站编辑的“重点关照”乃至个人好恶,都决定着节目的“影响力”。在网络知名度和关注度很容易被个人或者团体轻松通过“议程设置”而操控时,其客观性值得怀疑。

    除了知名度和关注度外,网络影响力还包括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网络收视度指标,而这更是“收视率”的网络版。虽然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一条狗,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电视前,其关注和收视的内容并不会因为节目载体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样,由知名度、关注度和网络收视度指标等综合得出的媒体网络影响力,和“万恶”的“收视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