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
星期

“粉丝”不仅关乎商业阴谋

郭之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26    [打印] [关闭]
    为什么明星多有大量“粉丝”?为什么“粉丝”会特别疯狂?6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粉丝:一个鼓励自虐的商业名词》部分揭示了其原委。按文中之意,所谓“粉丝”,实际是商业娱乐机构别有用心炮制、而由媒体煽风点火普及开来的一个词,进而成为一种“粉丝文化”,由“粉丝文化”而造就了这样一种堪称特殊的社会现象。

    确实,造“星”先造“粉丝”,用“粉丝”的疯狂衬托“星”光之灿烂,在时下的娱乐商业中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套路。“粉丝”现象在中国之所以很快达到燎原之势,基本上与商业操作都有直接的关系。但以笔者之见,对于越来越趋于非理性的“粉丝”现象,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全是中了娱乐商业的圈套。在这种现象背后,除了商业阴谋之外,还有着更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

    疯狂的“粉丝”以年轻人乃至在校生为多。由此,这一现象或首先与教育的无趣有关。众所周知,时下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竞争时代,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都已被功利性色彩覆盖,这使得绝大多数青少年长期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面临成才、成功乃至成名的巨大心理压力。压力之下,加上青春期必然的心理躁动,使得做“无脑”的追星族成为最佳解脱方式。因为在疯狂追逐偶像的过程中,既可以让他们忘却烦恼,释放压力,而且又奇妙地看到了成功的榜样,与成名之间的距离突然被拉近了。

    这种现象也与家庭结构的变迁有关。时下中国的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这使得他们多数获得的是溺爱。面对偶像“粉丝”们之所以肯不顾尊严地“自虐式的尖叫、苦肉计式的献花、死乞白赖式的围堵合影,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从小获得了过多、却又未必切中肯綮的关怀的结果。从另一方面说,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也使他们缺乏兄弟姐妹的亲情,甚至来自同龄人的真正友情也不充裕。而加入“粉丝”队伍后,便可以有大量伙伴,便可以毫不设防,所缺乏的感情从而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还有,这也与人性的固有弱点有关。疯狂追“星”,因某个特殊人物或某种信念而迷失自我,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都不罕见。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指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有时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某些人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某些人“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是故,对于当前过热的“粉丝”现象,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作出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却不能因此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惟其如此,对非理性的“粉丝”现象,才有可能拿出理性的态度和妥善的应对之策。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