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7日
星期
地震后,每天保障的飞行架次激增20倍,
保障机型由单一运输机变为专机、直升机、指挥机和大中型运输机

民用机场关闭 这个场站24小时全天候

卢曦 石俊 李国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27    [打印] [关闭]
    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空军某场站担负起保障飞机实施空运空投空降的任务,在救援行动、抢险救治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抗震救灾前线坚不可摧的“桥头堡”。

    “强震之后必有大救援!”军人特有的职业敏感,让场站官兵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机场战备设施。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件事,确保机场基础设施完好,随时准备担负救灾任务。”场站政委梁险峰告诉笔者。瞬间,场站作出战前动员:人员迅速集结,部队立即转入应急状态,做好一切保障准备。

    保障总理专机、保障国家地震救援队专机、保障空降兵搭乘的大型运输机……任务纷至沓来。周边民用机场关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场站立即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官兵们冒着危险进入战斗岗位,保障分队,车辆、物资、装备进入保障现场。其间,强度不一的余震发生了数十次,场站官兵们始终坚守在保障现场。

    “精心组织,精心保障,确保空中航线畅通无阻。”地震后,每天保障的飞行架次激增20倍,保障机型由单一运输机变为专机、直升机、指挥机和大中型运输机。面对这种情况,场站官兵叫响了这样的口号。

    山崩地陷,桥梁坍塌,救援人员和物资运送受阻。空军展开史无前例的大空运、大空投。机场承担了异常艰巨的保障任务。

    飞机频繁起降,机场轰鸣声响彻云霄。5月15日以后,场站24小时全天候保障,平均每天都在50架次以上。

    适应救灾需要,缩短地面保障时间成为关键。场站“一号班”人员上岗,从指挥飞机停靠,到充电、充氧、加油各种保障车辆进场,每个环节精细计算,极大提高保障效率,一架大型运输机的保障时间比平时减少了三分之一。

    救灾物资流量大,从接收物资到打包进舱,只有40分钟时间。官兵们组成装卸突击队,站领导带头,每天装卸车1000多台次,物资800吨,平均每人每天装卸达15吨。

    大爱无声,正是场站这些默默无闻的官兵,用坚实的臂膀托起了空中桥梁,像一块块基石筑起了生命线上坚不可破的桥头堡。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