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狂想曲》:为中国建筑师立传
中国处于世界建筑中心,而中国的建筑师却处于边缘,他们的形象在公众的眼中仍显模糊。女作家徐坤历时四年写就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正是以小说的形式使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形象在公众心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不论是“鸟巢”中方设计师的温文尔雅,还是书中主人公黎曙光的雄心壮志,都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鲜活例子。
《八月狂想曲》主人公之一黎曙光,实际上是对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的整体概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建筑师会像影星一样从幕后走到台前,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徐坤说,“通过采访,跟他们近距离地接触,我发现,这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师,他们的内心是豪气冲天的,他们勇于和世界对话,以平常的心态进入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世界平等的姿态,跟国际接轨。”
要想采访到与奥运建设直接相关的高层人士,必须经过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奥组委等机关的层层审批。并且,文学性和现实性的矛盾几乎无法调和。“面对这些困难,接到任务半年之后,我开始打退堂鼓,并且正式提出了辞呈,感觉所有的道路都给封死了。”徐坤回忆。后来,由北京作协和老作家张洁牵线,徐坤才得以采访到“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随着采访的深入,徐坤逐渐感到:中国的奥运建筑设计团队是如此年轻有为,又是如此激情洋溢。负责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的建筑设计院的院长和总设计师,也就是三十几岁的年纪。而“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参与这项21世纪新地标式建筑的设计时才33岁。
“在每一次交谈中,他们客气、放松、有趣、友好,在彼此的交谈里就有了私下闲聊的色彩。同时,言谈话语里也流露出那样一份自信、务实,和偶尔的傲慢。面对世界,他们毫无惧色,充满征服的欲望和信心。他们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率先让中国的建筑能够跟世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一批人。”徐坤说。
中国当代的这些建筑师们,正是以他们饱满的激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热血。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他们总是处在华丽建筑的幕后。这一次,徐坤让他们成为主角。为中国当代的建筑师立传!徐坤定下了小说的主旨。
除了直接和许多一线的建筑师对话外,徐坤开始从专业建筑书籍读起,从工程造价、预算方案、工程监理、给排水设计、机电设备安装,到中外建筑史、古建筑风格特点;从梁思成传记、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大师的建筑风格,到公共建筑设计、现代建筑演变、奥运场馆建筑招标方案……徐坤像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一样研读了大量建筑书籍,如《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初步》、《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大师作品分析》、《体育设施、建筑及其工程概论》、《体育建筑论稿——从亚运到奥运,国家体育场》等。
评论家李敬泽说:“那些体育场馆是凝固的奥运会,它是这激越鼎沸的盛会中物质的、更为持久的层面……宏伟建筑从来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明的雄心、梦想和创造力的象征,它的建造者们必有超越现在而向着未来彼岸的深邃激情。”
为了给作品提供更多的虚构空间,徐坤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东北一个奥运会协办城市,而不是在北京。《八月狂想曲》讲述了以这座东北城市的奥运场馆建设为主线的故事,涉及管理层面、建筑师层面、运动员层面和老百姓层面,小说结构像编织鸟巢一样被编织起来。
“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国家大事,其间总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这也是小说的又一个难度之所在。必须时时盯住时局的变动和政策面的变化,随时对小说进行局部和细节的调整。这也造成小说在时间上的限定性:既不能出来得太早,也不能完成得太晚。”徐坤的写作充满甘苦。
谈到写作这部小说的最大收获,徐坤说:“更加自信了,也更加相信我们这个时代。我和我书中那些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人公们,都是有福的一代,也是承恩的一代,我们承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恩,享的国家繁荣昌盛的福。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国家出力,为国家的强盛尽自己的一份职责。”奥运不但是一场运动会,不但是一场肢体狂欢和角力的盛典,而是彰显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最佳时机。北京奥运会让中国建筑业的青年才俊浮出水面并大放异彩,因此,徐坤在《八月狂想曲》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一个时代,献给青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