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一幕舞剧暖热冰冷华清池
在张小可看来,西安的旅游文化资源异常丰厚,但大多以静态、冰冷的形式存在,“说上去气象万千,看上去黄土一片”,作为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舞剧《长恨歌》总策划,他认为,盛唐皇家园林华清池,旅游可看的就是御汤遗址和五间厅,但是对旅游者而言,那个没什么可看和有什么就看什么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旅游产品的市场瓶颈在于如何缩小历史遗迹存在方式与人们欣赏需求之间的差距”。
在张小可的主导下,2005年,依托诗人白居易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长恨歌》,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开始启动,2006年公开演出,4月~10月每晚8:30在华清宫上演。在他看来,此举是为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魅力”,让沉寂的、静态的、冰冷的遗址背后生动的、伟大的、令人敬重的文化鲜活起来、站起来,“因为文化产品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业内专家认为,舞剧《长恨歌》是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一种积极探索。2007年在西安临潼华清池景区举办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有益探索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长恨歌》现象”创出一种“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在旅游经济、文化创意、历史传承与和谐发展之间找准了契合点。
著名舞蹈史论家冯双白看了《长恨歌》颇感意外:“传统意义上的舞剧应该是在剧场演绎的室内艺术,受众应该是小众,要近距离观看”,但是,《长恨歌》“大气磅礴地演绎天地不老情”,具有“视觉冲击”和“精致品格”,在他看来,舞剧《长恨歌》开拓了舞剧创作的新路,“骊山活了,华清池活了,历史活了”。
舞剧《长恨歌》以骊山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运用高科技手段,营造了富丽堂皇的宫廷殿宇,万星闪烁的天空,滚滚而下的雾瀑,熊熊燃烧的火海等壮丽场景。以“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层次十幕情景,在故事发生地重现了这段动人的爱情诗篇。
张小可坦言:“我们确实犯了舞剧艺术的大忌”,舞台中心点距观众有60米,每场能容纳千余名观众,把舞剧从室内搬到室外,这是对传统意义上舞剧革命性的创新,“我们集概念和文化元素于一台,大胆尝试它如何能最大程度地为大众服务,为旅游者服务”。
舞剧《长恨歌》动用了亚洲最大的巨幅可折叠LED屏,全隐蔽式可升降水下舞台,“这些演出硬件,包括一千多观众坐席,在每晚演出结束后25分钟会全部消失,保证白天景区的完整性”,张小可说。华清池作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白天游客在参观时看不到任何有关《长恨歌》演出硬件的痕迹,难以想象晚上这里会再现唐朝盛世,在张小可的眼里,“对文化的尊重应该是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前提”。
著名作家叶广岑谈到陕西文化时说,华清池的汤池没有光泽,不如今天的浴池光滑,就像陕西文化是被黄土厚厚包裹的文化,内敛、厚重,“中国文化就是带有深沉历史的、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体味的文化,不是珠光宝气的亮片”。
叶广岑认为,没有与文化相匹配的上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与文化的掉价,在舞剧《长恨歌》中,她看到了“那种在深深的传统文化包裹中张扬出来的宝珠的色彩”,“舞剧中散发出的文化的质感与光泽,让我们欣慰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