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
星期

《长恨歌》:一幕舞剧暖热冰冷华清池

张凯 本报记者 黄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1    [打印] [关闭]
    骊山为幕,华清池九龙湖为舞台,万星闪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曼舞月下,共诉衷肠,焚香誓盟——舞剧《长恨歌》,在华清宫的真山真水中,再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绝响。随着剧情的发展,陈忠实看到骊山上月缺转为月圆,这位著名作家顿觉荡气回肠:“我不懂舞剧,但是这幕剧却带给我无限的遐想与冲击。”

    在张小可看来,西安的旅游文化资源异常丰厚,但大多以静态、冰冷的形式存在,“说上去气象万千,看上去黄土一片”,作为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舞剧《长恨歌》总策划,他认为,盛唐皇家园林华清池,旅游可看的就是御汤遗址和五间厅,但是对旅游者而言,那个没什么可看和有什么就看什么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旅游产品的市场瓶颈在于如何缩小历史遗迹存在方式与人们欣赏需求之间的差距”。

    在张小可的主导下,2005年,依托诗人白居易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长恨歌》,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开始启动,2006年公开演出,4月~10月每晚8:30在华清宫上演。在他看来,此举是为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魅力”,让沉寂的、静态的、冰冷的遗址背后生动的、伟大的、令人敬重的文化鲜活起来、站起来,“因为文化产品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业内专家认为,舞剧《长恨歌》是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一种积极探索。2007年在西安临潼华清池景区举办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有益探索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长恨歌》现象”创出一种“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在旅游经济、文化创意、历史传承与和谐发展之间找准了契合点。

    著名舞蹈史论家冯双白看了《长恨歌》颇感意外:“传统意义上的舞剧应该是在剧场演绎的室内艺术,受众应该是小众,要近距离观看”,但是,《长恨歌》“大气磅礴地演绎天地不老情”,具有“视觉冲击”和“精致品格”,在他看来,舞剧《长恨歌》开拓了舞剧创作的新路,“骊山活了,华清池活了,历史活了”。

    舞剧《长恨歌》以骊山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运用高科技手段,营造了富丽堂皇的宫廷殿宇,万星闪烁的天空,滚滚而下的雾瀑,熊熊燃烧的火海等壮丽场景。以“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层次十幕情景,在故事发生地重现了这段动人的爱情诗篇。

    张小可坦言:“我们确实犯了舞剧艺术的大忌”,舞台中心点距观众有60米,每场能容纳千余名观众,把舞剧从室内搬到室外,这是对传统意义上舞剧革命性的创新,“我们集概念和文化元素于一台,大胆尝试它如何能最大程度地为大众服务,为旅游者服务”。

    舞剧《长恨歌》动用了亚洲最大的巨幅可折叠LED屏,全隐蔽式可升降水下舞台,“这些演出硬件,包括一千多观众坐席,在每晚演出结束后25分钟会全部消失,保证白天景区的完整性”,张小可说。华清池作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白天游客在参观时看不到任何有关《长恨歌》演出硬件的痕迹,难以想象晚上这里会再现唐朝盛世,在张小可的眼里,“对文化的尊重应该是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前提”。

    著名作家叶广岑谈到陕西文化时说,华清池的汤池没有光泽,不如今天的浴池光滑,就像陕西文化是被黄土厚厚包裹的文化,内敛、厚重,“中国文化就是带有深沉历史的、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体味的文化,不是珠光宝气的亮片”。

    叶广岑认为,没有与文化相匹配的上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与文化的掉价,在舞剧《长恨歌》中,她看到了“那种在深深的传统文化包裹中张扬出来的宝珠的色彩”,“舞剧中散发出的文化的质感与光泽,让我们欣慰和骄傲”。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