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
星期
代表项目蝉联全国第一照样挡不住失传之势

浙江的“非遗”之痛

曾玉蓓 本报记者 董碧水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1    [打印] [关闭]
    “绝技不能成为‘绝唱''!”71岁的陈谊君是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之一杭剧的代表性传承人,14岁开始学习杭剧,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眼下,他正在学习电脑打字,准备把关于杭剧的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作为杭州独有的地方戏,杭剧始于元明,至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销,至今失传近40年。“希望杭剧能传承下去。”陈谊君老人说。

    在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510个项目中,浙江以72个项目(97个子项)再次位居全国第一。之前,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浙江以44个项目夺冠。

    有关部门在对浙江民间艺术的普查中发现,浙江的民间艺术不少于6万项,其中新发现民族民间艺术项目2047项,内容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人生礼俗等18个类别。但与许多地方一样,在浙江,随着旧城改造和乡村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在迅速瓦解,许多民间艺术几乎走上不归路。

    据历史记载,南宋至晚清,杭州城内民间艺术表演非常兴旺,在今天的杭州孩儿巷、竹竿巷一带,经常能看见竹竿舞、舞龙、傀儡戏等比邻竞技的场景,但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已很难重见。

    不独杭州。在宁波,415项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之多。在义乌,义乌道情、义乌花鼓、小锣书、翻九楼、调六翠等表演项目正面临失传,串棕弹棉、织布、裁缝、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手工技艺及民风民俗、传统竞技游艺等正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去,慢慢地消失。

    据悉,浙江一省,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达到260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有552项。

    传承人的消失,使一些原生态的非遗项目“人亡艺绝”。在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公示名单的271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3岁。就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做到像顾阿火那样几天几夜唱全本。原汁原味的“唱新闻”就此成“绝唱”。

    在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中“做功德”等民俗,是畲族民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得知有一位畲族老艺人最擅长主持这样的仪式,有关部门的人员正欲登门时,老人却不幸辞世。后来,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正宗传承人,申报录像体现不出原生态韵味,导致该项目名落孙山。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副主任陈顺水说,民间艺术家是传承的种子,应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一个重点。

    一些“非遗”保护项目,则是由于难见经济效益,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张小泉锻制技艺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据杭州张小泉集团总经办统计,老一辈掌握锻制技艺的人员,健在者仅有28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8岁,年纪最小的也已68岁,平均年龄75岁。

    制作技术起源于宋朝的富阳竹纸,又叫“元书”,“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说的就是富阳竹纸。但如今,富阳竹纸制作技艺面临无人愿学的窘境。从上山砍毛竹,再到打成纸浆,做成成品,竹纸制作要分23道工序,其间要花3个月时间,一天要干十四五个小时。富阳当地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技艺。同样,“翻簧竹雕”是台州黄岩的传统工艺,但由于没有了市场,招徒方面都成难题。

    传统技艺如此,地方戏曲也如此。曾经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的地方戏曲,如今,它们中的大多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浙江余姚有个“雀咚咚”的民间曲艺品种,2003年还有4位传人,到2005年初已全部去世。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还会演唱,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但不久,这位老人也去世了。

    新昌调腔是浙江新昌的地方剧种,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声腔之一。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常能在乡村戏台或者大街小巷听到它高亢激越的唱腔,而今则几成绝响。

    “小热昏”俗称“卖梨膏糖的”,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说“小热昏”的艺人,一个人就可以模仿多个人物。直到50年前,“小热昏”仍是杭州老百姓绝对首选的草根娱乐方式,传播市井新闻的重任由它一力担当,那时,只要汽油灯一亮,盛满梨膏糖的木箱一放,“嗒嗒嗒”竹板敲起来,“哐哐哐”小锣响起来,大人小孩便蜂拥而至。但在今天,“卖梨膏糖的”在杭州只剩下两个人。

    作为越剧发源地,浙江是越剧大省。今年4月,为扩大越剧传承队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开办小百花越剧表演班,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尽管报名人数高达近500名,但真正让考官眼睛一亮的却很少。“年轻人不愿进戏校;中年演员多改行;老艺人渐渐故去,带走了身上的技艺和剧目。”从事戏曲的一位艺人这样概括。

    令人欣喜的是,眼下,浙江省已经启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每年拨500万元专款用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并对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发放政府艺术津贴。同时,浙江省还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6月27日,浙江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其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计划,制订到了2012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