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星期
首批混合动力出租车服务奥运

空谈到实战,新能源汽车迈出关键一步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3    [打印] [关闭]
    近日,车门上印有中英文“混合动力汽车Hybird Electric Vehicle”字样的油电混合动力出租车亮相京城。

    此次上路的混合动力出租车是奇瑞公司生产的A5BSG弱混合动力车,共50辆,分配到北京新月、三元、银建等七家出租汽车公司,这也是国内出租车市场上首次采用油电混合动力的车型。这50辆混合动力出租车将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服务于各个比赛场馆,由奥组委统一调度,直到残奥会结束。届时,这50辆车将会被送回厂家做技术采集等工作。奥运会之后,北京出租车行业是否将大规模引进混合动力车,北京市运输管理局并没有给出答复。

    “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工农业节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在今年的两会上,新能源汽车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科技部也将“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好了准备。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国家和政府的引导。

    在此背景下,奇瑞汽车在奥组委、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启动的北京科技奥运建设项目中,力挫众多合资厂家,其自行研发生产的奇瑞A5混合动力车一举夺取80辆奥运交通服务车中的50辆,不但成为首次亮相奥运会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度过了研发的蛰伏期,开始进入市场的尝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因此出现了战略性的拐点。

    “新能源车的发展,是21世纪中国汽车追赶上发达国家进程的唯一契机。”一直以来,国内汽车专家以及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对此深信不疑。目前,包括奇瑞、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吉利、比亚迪在内的几乎所有本土企业都加入到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和商业化尝试的队列中。其中,奇瑞汽车是中国国内最早启动混合动力车研发项目的企业之一。早在1999年,奇瑞就开始了对清洁能源汽车的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轿车以及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与探索,并进行了相关的开发与实验,并于2001年成立了奇瑞清洁能源项目组;2004年奇瑞又结合国内“863”计划资源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了“ISG混合动力轿车用汽油发动机研发”课题和“BSG轿车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研发”课题;2007年10月,搭载于A5的ISG车终于在安徽芜湖下线,投入到24小时出租车的整车试验。

    奇瑞汽车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奇瑞推出的50辆A5混合动力出租车是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运管局合力开发的一个项目,一方面是为奥运场馆周边提供服务用车,减少赛场周边的尾气排放,另一方面也是检验混合动力出租车是否能适应北京出租车市场。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目前这批“弱混合”的A5车可节约燃油10%~15%,而随后搭载ISG中度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也会陆续投放,等待技术成熟后,“强混合”将会最终取代前两者。

    国际油价的日益高企,以及国内近期大幅度提高成品油价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车消费的同时,也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调查显示,由于油价上涨,超过40%的消费者转而考虑购买新能源车。而在没有考虑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车型少、价格高。

    “按厂家介绍,这车百公里实际油耗才6升多,现在磨合阶段百公里油耗8升,过了磨合期应该还会省点。”新月出租车公司的“的哥”刘合是这次首批使用混合动力出租车的司机之一,他告诉记者,成品油涨价的第二天,他就换了这辆更省油的混合动力车,所以油价上涨对他没有产生影响。记者简单算了笔账,以一个开伊兰特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月平均跑1万公里、伊兰特百公里综合油耗9个油计算,油电混合动力车百公里油耗为8升,一个月下来,油电混合动力车省油100升,按照现在93号汽油每升6.20元计算,使用油电混合动力车将节省油钱620元,一年下来则可以节省7440元。如果使用“高混合”动力的出租车,用油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在关注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无独有偶,在混合动力出租车亮相京城的同时,美国纽约市政府也宣布,将在2012年前把全市1.3万辆出租车全部更换为油电混合动力车,以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据介绍,早在2005年,混合动力出租车就已开上纽约街头。

    业内人士表示:“第一款混合动力出租车的上路,意味着北京拉开了城市环保新生活的序幕,这也让我们感觉到‘节能减排’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