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朗逸攥紧大众拐杖,欲说还休
朗逸的上市仪式规模宏大,但无新闻,有趣的是,双方高管的致辞意味深长。上海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经理张海亮说:“作为大众模块化战略的新产品,朗逸传承了德系汽车的精良品质和严谨工艺,其基于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设计和开发,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说:“朗逸的诞生,标志着上海大众的研发人员在自主研发领域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朗逸这款全新车型完全是由上海大众自主设计和研发的。”
中方极力强调其外资品牌血统,外方则使劲突出其自主研发能力。这曲双簧戏演得惟妙惟肖。范安德说:“长期以来,大众汽车始终如一地支持着上海大众的自主研发。我可以骄傲地说,上海大众的研发能力至少领先其他竞争者10年时间。”如此高度评价合资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是历史的突破,但这种突破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妥协。
在大众中国既定的战略布局中,一汽大众生产A级(捷达、宝来、高尔夫、速腾)和C级(奥迪)轿车,上海大众生产A00级(POLO)和B级(桑塔纳、帕萨特)轿车,双方互不冲突,但伴随两个合资公司的快速发展,考虑到市场竞争的需要,既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打破。在迈腾这款B级车导入一汽大众之后,上海大众谋求在A级市场上的突破变得刻不容缓。然而,与其他跨国汽车公司冗长的产品线相比,大众汽车有限的产品阵容难以满足中国市场的快节奏需求。朗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
作为上海大众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里程碑产品,朗逸的量产上市被寄予厚望。在桑塔纳暮气沉沉之后,朗逸作为POLO和帕萨特之间的A级轿车将成为真正的主力车型。尽管这款车型“完全是由上海大众自主设计和研发的”,但为了能卖一个好价钱,导入市场的“护身符”必须是大众血统。
对于大众来说,面对上海大众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身又车型匮乏,也只能接受现实。然而,有意思的是,对于朗逸的关切,大众的热情似乎高过上海大众。6月25日的新车上市活动,上海大众没有安排采访活动,但大众中国却在朗逸上市前召集小范围媒体进行了“头脑风暴”。
在此次小范围媒体采访中,范安德说:“朗逸是大众汽车在中国的转折。第一个重要‘转折’是上海大众的研发中心现在已经加入大众汽车集团全球研发体系;第二个重要‘转折’是朗逸一开始上市的时候,它的本地化率就高达95%,即便是大众在德国生产的汽车,本土化率也不高于80%。”他说:“我们要确保它没有丢失德国大众的基因。因为消费者喜欢这样的基因,这是它的‘根’。朗逸还是一辆德国车,它还有德国车的基因。”
对于媒体关切的“中方在朗逸研发中参与程度”的疑问,范安德解释说,朗逸这款车,99%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设计、开发出来的。他们的研发团队里,99%都是中国人。他说:“很难具体说,合资企业的中方参与了多少部分,研发方面中德双方是在一起工作的,很难说哪一些部分是中方做的,哪一些部分是德方做的,很难用百分比来形容。”
既然说朗逸的研发团队99%是中国人,那能否说朗逸的研发工作99%是由中方做的,但范安德又强调说“很难用百分比来形容”。那么,朗逸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车型?欲说还休,自主朗逸攥紧大众血统的拐杖,能走多远?
从朗逸11.28万~14.98万元的定价看,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众多,但就车型风格来说,更直接的竞争对手是大众体系下的宝来和斯柯达。这原本是大众中国战略中极力回避的,但基于两个合资公司独立发展的需要,内战已不可避免。
朗逸上市,与其说是上海大众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里程碑,不如说是大众中国战略的里程碑。上海大众一度高举的自主创新已经换了一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