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都来北京,那不乱了?
北京正在变得更大,而很多很多的全国人民还在不断进来。与这位教导主任的判断不太吻合的是,北京不仅没有乱,而且越来越繁荣有序了;不仅全国人民来了,世界人民也来了。来的人多了,为什么就一定会乱呢?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北京欢迎你”,难道仅仅是五个笑逐颜开的吉祥物吗?
在读到这个故事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地震灾区来的孩子”应该天然地受到全国各地的热情接待。事实上,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多数市民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接收这些孩子免费就读。然而,胡嘉豪的北京借读,显然是一个伤心的例外。妈妈胡丽苹带着他,也带着希望一趟趟去附近的学校找老师,却一次次被拒绝。
学校的刁难,大概是出自一贯的理由,外来人口既挤占了北京市民的教育资源,也会影响北京的人口素质,那样岂不是很麻烦?这也是校方理解的“乱”的根源所在。这种思路,实际上是北京市这些年一贯的傲慢和偏见,见多了,反而不新鲜。“北京户口”之所以含金量高,不过是北京抬高进城门槛的一种后果罢了。
空泛的讨论外来人才对于北京繁荣的意义,已经毫无意义。我在这里希望表达的是,尽管北京并不欢迎像胡嘉豪这样的外省儿童来京借读,却并不排斥胡嘉豪的妈妈胡丽苹这样的壮年、低端劳动者。北京需要有人从事这些“低级”工作,却不需要像胡嘉豪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汲取者。可见,北京这位教导主任所说的都来北京的“全国人民”,其间也是有差别的。北京欢迎的是高端人才。低端服务类人员的子女要进城,是需要跨越高高的门槛的,目的不过是以限制来调节人口的流向罢了。
通过某种努力,在妈妈写下“保证只借读到7月17日学校放假”的保证书之后,胡嘉豪暂时进入一所北京小学“试读”。妈妈说:“将来学校复课了,你可以回去告诉同学,你在北京上过学。”可这是怎样的艰难和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