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星期

全国人民都来北京,那不乱了?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3    [打印] [关闭]
    全国人民都来北京,那不乱了?这句义正辞严的话,出自北京一所小学的教导主任之口。说给谁听呢?在北京打工的川妹子胡丽苹,以及她的儿子胡嘉豪。胡嘉豪从四川江油市来到北京借读,结果就听到了教导主任如上的“教导”。(《南都周刊》6月27日)

    北京正在变得更大,而很多很多的全国人民还在不断进来。与这位教导主任的判断不太吻合的是,北京不仅没有乱,而且越来越繁荣有序了;不仅全国人民来了,世界人民也来了。来的人多了,为什么就一定会乱呢?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北京欢迎你”,难道仅仅是五个笑逐颜开的吉祥物吗?

    在读到这个故事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地震灾区来的孩子”应该天然地受到全国各地的热情接待。事实上,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多数市民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接收这些孩子免费就读。然而,胡嘉豪的北京借读,显然是一个伤心的例外。妈妈胡丽苹带着他,也带着希望一趟趟去附近的学校找老师,却一次次被拒绝。

    学校的刁难,大概是出自一贯的理由,外来人口既挤占了北京市民的教育资源,也会影响北京的人口素质,那样岂不是很麻烦?这也是校方理解的“乱”的根源所在。这种思路,实际上是北京市这些年一贯的傲慢和偏见,见多了,反而不新鲜。“北京户口”之所以含金量高,不过是北京抬高进城门槛的一种后果罢了。

    空泛的讨论外来人才对于北京繁荣的意义,已经毫无意义。我在这里希望表达的是,尽管北京并不欢迎像胡嘉豪这样的外省儿童来京借读,却并不排斥胡嘉豪的妈妈胡丽苹这样的壮年、低端劳动者。北京需要有人从事这些“低级”工作,却不需要像胡嘉豪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汲取者。可见,北京这位教导主任所说的都来北京的“全国人民”,其间也是有差别的。北京欢迎的是高端人才。低端服务类人员的子女要进城,是需要跨越高高的门槛的,目的不过是以限制来调节人口的流向罢了。

    通过某种努力,在妈妈写下“保证只借读到7月17日学校放假”的保证书之后,胡嘉豪暂时进入一所北京小学“试读”。妈妈说:“将来学校复课了,你可以回去告诉同学,你在北京上过学。”可这是怎样的艰难和屈辱!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