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号小吃地图
将北京城东南角作为出发地,我们首先赶往方庄地区蒲方路上的“芳城园美食街”,这里有两家老店:“都一处”烧麦馆和“小肠陈”卤煮火烧。“都一处”的烧麦名闻海内外,靠的是细致的做工和服务。在这里,烧麦要真正做到形如石榴,洁白晶莹,制作的要求十分严格,烧麦的皮薄到要只有一毫米厚才成。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都一处”牌匾是这家店的最大招牌。相传乾隆皇帝在某年的除夕夜,微服私访到了这家小酒店,感叹道,这时候还能开店迎客的,全京城也就你们这一处了啊。回到皇宫中,专门派人送来匾额:“都一处”。
“小肠陈”是京城最有名的卤煮火烧老店。卤煮火烧又叫卤煮小肠,是纯粹的北京地方小吃,用井字刀法切火烧,豆腐切成三角形,并将小肠、肺头剁成小块,用老汤朝碗里一浇,还要加上蒜泥等作料。热腾腾的一碗,一口汤汁充足的火烧,一口酥软爽滑的小肠,加上蒜香,诱人得很。但卤煮火烧是最好不加香菜的,不然的话,香菜的味道会盖过小肠和蒜泥的味道。
从“芳城园美食街”出来,西北方向三站地左右,就是天坛东门了。公共汽车站东南角有一个显眼的黄色招牌,是“左邻右舍褡裢火烧”的门脸。褡裢火烧即馅饼,之所以叫褡裢火烧,是因为它形状酷似旧时人们肩背上前后两片的“褡裢”。褡裢火烧是两面煎,皮非常薄。蘸上醋,配上这家店免费赠送的棒子面粥,吃起来,很有“回家”的感觉。除此之外,这家店的炸灌肠也很正宗,炸灌肠就是淀粉肠。用猪大肠中炼出的油炸制,好的灌肠外焦里嫩,就着蒜汁趁烫吃,更有味道。
豆汁应该算是北京小吃之魁首了。从“左邻右舍褡裢火烧”里出来,顺着天坛公园的外墙走到北门,正对着就是一家名叫“老磁器口豆汁店”的饭馆。这里的豆汁是我在全北京喝过的最浓最香的,比起零星散落在京城各处的那些所谓老北京饭馆里的白开水一样的豆汁,这一家店不容错过。旧时,北京人将绿豆浸泡后磨成细浆,发酵后,沉淀物为淀粉,上层漂浮的就是豆汁。豆汁加水烧开后,配上老北京的酱菜,就着焦圈,那酸酸的滋味,是地道老北京人最喜爱的。舒乙先生曾说:“谁不能喝豆汁,谁就没有资格研究老舍。”
从磁器口坐地铁5号线向北,在张自忠路下车,往西走约两站地,就到了地安门,著名的“华天小吃”就在地安门路口东北角,这家装潢质朴的店里总有络绎不绝的食客在等位。这里的豌豆黄和面茶应属全北京城的上乘之作。豌豆黄几乎是最容易被外地人接受的老北京小吃,它以豌豆为原料,成品浅黄、细腻、清爽、香甜。面茶和“炒面儿”类似,加水煮成糜子面的糊糊,再浇上麻酱、花椒盐等作料,入口是韵味无穷。面茶的特色是乍一入口,味道很香,但能做到吃上几口后仍然不腻,就看厨子的功夫了。地安门这家“华天小吃”虽然没有什么特色主打,但它好就好在能把很大众的小吃做到极致。
我们还要向西走一走,到后海去寻找两家曾经在前门外呼风唤雨的老字号:爆肚冯和天兴居。这两家是北京城最负盛名的两种小吃——爆肚和炒肝的代表。由于前门大街的改建,许多老字号都纷纷散去。后来,这两家店的传人与其他老字号小吃联合起来,在后海孝友胡同创立了“九门小吃”。
爆肚因其焯水速度之快而得名。但快也要讲究个火候,要是吃起来又脆又嫩又筋道,那就说明厨师的手艺到家了。吃爆肚还讲究搭配个芝麻火烧和一点小酒。“爆肚冯”专门秘制的13种调料混在一起,让本来就很松脆的肚儿更加鲜美,犹如画龙点睛一般。
最后我们来“天兴居”吃点炒肝。第一次见到炒肝的人都很纳闷儿,这稀糊糊的东西怎么个“吃”法?原来,正确的吃炒肝的方式,是用手拖着碗,转着碗底嘬着吃。和灌肠一样,炒肝也要趁烫吃才最有味道。只有那样,汤汁才亮、蒜泥才香、肝片才肥。炒肝的淀粉要做到不多也不少、稀而不澥,才能细腻顺口。这样的炒肝,如果天兴居都没有,那全京城也很难找到更正宗的了。
地图画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了。其实,老北京小吃种类繁多,不是一篇文章能够概括得了的。老北京小吃的一个共性就是“杂”,或者说“不精致”。几乎所有的小吃都需要蘸着配料吃,许多小吃根本与肉无关。这是因为过去北京人生活拮据,吃不起肉,所以才有了用各种作料搭配起来的诸多名吃。一方面,这是百姓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旧时的北京百姓能够最大限度地动用可支配的食物,创造出五花八门的美味小吃,藏在民间的智慧让人叹服。从小吃里,我们品尝到了北京人苦中作乐的闲逸性格,“杂”中透着一股精气神儿。
来北京,如果吃大馆子,为您服务的往往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子弟。只有在这些百年小馆子里,听着一口纯正的京腔为您上菜,才真真儿地有来到京城的感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