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亮了,希望就在
点亮废墟上的第一盏灯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德阳电网瞬间遭到重创。全市7座220千伏变电站,有5座受损;城乡电网有三分之二受损;全市100多万用户有90万户停电;电网负荷从105万千瓦骤降到8.9万千瓦……
在这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德阳电业局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现场,保障应急电力供应。
5月12日下午5点,城区供电局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鲁鹏,开着一辆75千瓦功率的应急发电车,来到绵竹市人民医院。这是第一辆开到绵竹重灾区的应急发电车。
此时的绵竹彻底断电,到处是伤员。眼看天就要黑了,如果没有照明,医院就无法为伤员做手术。
下午6点多,也就是在天黑之前,鲁鹏和同事为医院点亮了第一盏灯。
第二盏灯点亮在绵竹市的九龙初中。
当时,九龙初中有300多名师生被压在废墟下。入夜后,救援人员不得不停下工作,因为黑夜中什么也看不见,根本无法救人,反而可能造成二次垮塌,伤及废墟下的师生。
就在救援人员无奈等待的时候,鲁鹏和同事开车运来了一台发电机。为了把现场照得亮一些,他们还冒险把车开进了废墟。
晚上10点多钟,九龙初中迎来了光明。
当晚,绵竹市区、九龙、汉旺……几个重要救援现场陆续亮起了灯。德阳电业局调集了所有的发电设备,为重灾区点亮了一盏盏生命之灯。
保电,就是与死亡赛跑
地震发生后,汉旺镇全镇停电,通讯中断。联系不上外界的支援,供电所员工开始了悲壮的保电自救。
陈兴福,一位老电工,他的舅妈在地震中被倒下的墙砸断右小腿。舅舅希望借供电所的车把伤员送到德阳,但陈兴福没有帮这个忙,因为所里只有两辆车,这个时候抢险正需要。
结果,尽管舅妈当时就躺在供电所外面,但由于延误了抢救时间,最后小腿被截了肢。
地震以后,汉旺供电所的8位电工,靠着别人给的两斤胡豆,在抢修现场坚持了两天两夜。
在他们眼里,保电,就是与死亡赛跑。
德阳电业局总工程师廖学静,是绵竹电力抢险指挥部的总指挥。这里的抢险不分昼夜,白天抢修线路,夜间保障应急供电。地震后的三天三夜,廖学静守在重灾区汉旺镇,只睡了一个小时。
雨水把衣服淋湿了,冷得发抖,他就跑到发电机的排气管口,靠发电机废气的热度取暖。
“有的孩子半截身子被埋在废墟下,30多个小时了,可就是救不出来,面对这样的场面,怎么睡得着啊?”廖学静声音沙哑,连续的高强度工作使他面容憔悴。
德阳电业局的应急发电设备全部调用完之后,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电力公司、泸州电业局、湖南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的救援人员和设备也相继运到。
电网通到东汽厂
应急电源不是长久之计,尽快恢复电网的供电能力是当务之急。
为东方汽轮机厂供电的汉旺变电站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短时间内没有恢复的可能性。于是,德阳电业局决定先修复附近的香山变电站,通过香山变电站给东方汽轮机厂供电。
要打通这条线,就必须修复220千伏的新市变电站。这是负责给绵竹市供电的大型变电站,修复难度很大。
5月13日,德阳电业局把电网恢复抢险指挥部前移到这里,350多名抢险队员集中精力抢修线路。
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通讯。手机打不通,对讲机因为距离太远也用不上,他们只好开车或者双腿跑,用原始方式进行联络。
抢险队员们打了一场硬战。5月14日下午6点,新市变电站1号主变压器开始送电。同一天晚上10点32分,香山变电站到东方汽轮机厂长达3公里的10千伏线路修通。
众人瞩目的东方汽轮机厂救援现场,终于亮起了明亮的灯光。
“老百姓不能没有粮吃”
地震发生在富庶的天府之国,千里沃野,地震时正是农作物抢收抢种的“双抢”季节。
在什邡、绵竹等地,“双抢”灌溉用水大多来自机井,机井里的水要靠抽水机才能灌溉到稻田里。
但什邡市国家电网供区内的368口固定机井,有一半在地震中受损,953口临时机井也需要重新架设线路。另外,35台机井专用的变压器,在地震中有20台受损。
没有电,抽水机就转不起来;没有水,秧苗就插不下去。
一位农民对电力工人说,我们可以没有房子住,但不能没有粮食吃。
“老百姓不能没有粮吃”——就是这个朴实的想法,支撑着电力工人在灾区开辟了第二条战线。
一线的救援工作结束后,灾区进入了灾后重建阶段。什邡市供电局从紧张的人力中,抽调了300多名员工为“双抢”保电。
在灾区,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人们在田间劳作,一边是废墟,一边是碧绿的稻田。这一切,都预示着灾区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