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8日
星期

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深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巡礼
本报记者 武欣中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8    [打印] [关闭]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市民得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只有28年历史的深圳,过去曾因年轻而被人称为“文化沙漠”。当这些旧印象还停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时候,深圳早已开始苦练内功,悄悄地改变着自己,在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深圳正用“文化之城”的新形象续写着“春天的故事”。

    以文化为纽带,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正载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1000多万居民,一同驶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让大众分享文化盛宴

    在深圳大学工作的刘女士一家,日子过得丰富多彩,周末她有时带孩子到美术馆看看画展,有时到“市民文化大讲堂”听听讲座。最让她难忘的是去年“文博会”艺术节开幕那天,全家一起看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国王与我》,由于深圳市政府对高雅艺术进行票价补贴,一家3口欣赏这样一场世界著名的音乐剧,只花了300元。她告诉记者,在深圳,只要有兴趣有时间,几乎天天都有艺术活动可以参加。

    2007年3月1日起,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如此大规模免费开放,在全国尚属首次。

    “以前我经常到深圳市图书馆借书,每去一次要花费几个小时,现在可太方便了!我们小区的图书馆开通了与深圳图书馆之间的远程图书‘通借通还’服务,我办了一张通用读者证,“图书馆传递员”会在两个工作日内把所借图书送到社区”。家住深圳益田村的凌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

    几年前,深圳市正式启动了“图书馆之城”建设,提出用3年时间建设一个没有边界的图书馆网,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服务。

    如今,深圳市图书馆和所有的区图书馆都加入了“通借通还”系统,读者只需持有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便可以就近在市和区的各个图书馆借书、还书,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

    目前,深圳建成和在建的市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共32个,总投资约52亿元。各级各类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文化广场197个,博物馆19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全市公共图书馆(室)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577个。在深圳,只要你有一本《深圳书香地图》或《深圳艺术地图》,就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想去的文化场馆和设施。

    品牌文化活动引领市民精神生活

    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若干年前,每到春节人们四散归乡,这里便成为一座“空城”。如何让市民在城市中找到认同感,是这座城市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摸索中,培育品牌文化活动、促进市民自觉参与成为让广大新移民在深圳找到精神家园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读书的名义,深圳为自己选定了一个金色的季节,为城市标出了一个属于读书的月份:11月——读书月。

    2000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正式启动,以“营造书香社会,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每届读书月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把正确的舆论导向蕴含其中,把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其间,营造健康向上的读书氛围。

    从此,年年此月,他们与读书相约。至今,读书月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在这个喧腾的城市里,读书,让很多人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港湾,因读书而受人尊重,正成为市民共同接受的生活方式,也成为这座城市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深圳是一个国内罕见的论坛密集型城市。“市民文化大讲堂”是学术性与大众性有机结合的公益文化品牌。市宣传文化发展基金拨出专款,为整个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所有讲座均对市民免费开放。大讲堂自从2005年夏天开始每到周六、周日开讲,截至2007年年底举办了230场讲座,现场听众达十多万人次。白先勇、李欧梵、郑小瑛、严良昆、王玉珍、资华筠、葛剑雄、莫言、易中天等名家来这里登坛论道。

    外来建设者和市民一样共同享受到文化的盛宴。“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成为深受广大外来青工喜欢的重要文化品牌。才艺大赛、歌手大赛、摄影比赛、原创打工歌曲比赛、创业论坛、职业技能展示、法律咨询、送书进工厂……这一项项文化活动,把文化与外来青工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

    “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文博会艺术节”、“外来青工文化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在深圳,各种文化节活动就像四季盛开的鲜花,常开不谢。据统计,仅2007年,深圳举办的展演活动就超过了1万场次,可谓是“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可参与”。

    人人都是文化的主人

    对于文化建设,深圳市有着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清晰的发展思路。

    2008年4月10日,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题为《以人为本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言时说,深圳市坚持以“四个明确”的思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多方面的诉求;明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服务主体多元化和运作社会化。

    当政府积极承担起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当市民的文化权利受到了特别的尊重,当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

    在深圳十大文化品牌评选中,一名女工在给组委会寄来的选票中夹着一封长信,信中写道:“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我身边的很多工友都时常感到孤独,但外来青工文化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深圳的热情,找到了家的感觉。所以我们班组的每个工友都投了它一票!”

    深圳“家”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