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8日
星期
一吐为快

从《赤壁》制片人的“坦白”看国产大片痼疾

李北陵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8    [打印] [关闭]
    “资金来自全世界,就意味着它要拍给全世界的观众看,也就是说《赤壁》可能不是正宗的‘三国片’。”《赤壁》制片人张家振的“坦白”,让我们看到所谓中国式大片的痼疾:贪大求洋,成本过高;求助外资,迎合老外。

    追求排场,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式大片”的典型特征。如今的中国大片,后期的加工—音效、电脑制作等,非得拿到国外,依赖国外的高新技术,眼睁睁地让人家敲竹杠,一部本来投资1500万美元的电影,最后下来竟要多花一倍以上的钱。无端的花费,还不只是后期的制作。早有媒体披露,为了宣传造势,《十面埋伏》首映式“烧钱”2000万元,《英雄》仅国内宣传就耗资1500万元,而《无极》剧组在戛纳推介会上仅播放一个12分钟片花竟“烧钱”1000万元!

    为解巨额制作费的困顿,只能寻求海外资金注入,回收投资的希望,也就必然寄托在洋人身上。所以制片人和导演总是一门心思研究如何对老外的胃口——美国观众喜欢看什么,东南亚观众喜欢什么,欧洲观众喜欢什么。却不料,为迎合老外而热衷于并不“正宗”的古装戏、武侠片,最终却造成了国产电影脱离中国文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背离当代国人的观赏需求,逐渐失去国内观众;而低看“老外”欣赏水平的重复题材、相近立意,又缺少了中国味的正宗,最终也必然倒了老外们的胃口。结果只能是两头不讨好。

    由张家振的“坦白”,不由想起日前上海电影节新锐主题论坛上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的观点:一部大制作的影片要想收回投资,必须依赖本土市场,“这才是最大的基石”。

    想想看,在当今世界,有哪一个电影市场能比得过拥有十三亿潜在观众的中国,比得过因经济持续增长而越来越看重文化的中国?可以肯定,如果一部国产电影连本国市场也不屑占领不能占领,再高谈阔论什么走向世界,实现电影的产业化、资本化,也都只能是虚妄之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