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8日
星期

你有震后关注型郁躁强迫症吗

实习生 彭颖 卢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8    [打印] [关闭]
    网友“不稳定基因”最近有点儿不太对劲。除了跟地震有关的东西,好像什么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血也献了,钱也捐了,可总觉得自己能做的还远不止这些;身边朋友有谁在各类支援灾区言行上表现不积极,他就恨不得跟人家绝交;一花钱就有负罪感;情绪也是时而忧郁时而暴躁。

    面对自己的这些反常行为,“不稳定基因”还起了个“专业”名字—“地震后关注型狂躁忧郁强迫症”,颇有点自我解嘲的味道。

    其实焦虑的远不止“不稳定基因”一个人。公司职员小王,自从地震发生后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老觉得楼在晃。

    数年来一贯勤奋写博的杨先生,地震过去足足一个月的6月中旬,才贴了震后的头篇博文,“汶川地震已近月余,我在博客上几近失语。因为我不知道在这里能写什么——悲伤,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千百次感动,已用别的方式记在心里;美丽的大转弯,不足为外人道……”这些话,形象勾勒出这些日子很多人的心理状态。

    似乎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国人的生活、心态,就跟着股市一道百般变化。

    最近在天津组织的一次社会调查显示,地震当月,离婚率比上月下降了25%,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主动去法庭撤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无情的灾难,让多数人学会了宽容和豁达,也让少数人陷入悲伤、恐慌的情绪无法自拔。“几乎到现在我没笑过。怎么笑得起来?!”“突然发现人世间很多原本在意的东西不那么重要了。”这是笔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两句话。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蔺秀云认为,地震后,一些本身抗压能力就比较弱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随之产生对生命的不可控制感和对生活环境的不安全感,从而出现了这些难以排遣的焦虑和抑郁的现象。

    蔺秀云表示,抗压能力弱是因为缺乏好的应对方法。这类人群应该正确面对伤痛,积极、正面地理解这次灾难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意义。有这些行为表现的人应该主动进行自我干预,学会转移注意力,周围的人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对此,研究生徐银深有体会:“我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就一直坐在电脑前看新闻,直到13日凌晨。关电脑时,因为哭得太久,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没有用,每天都沉浸在悲痛中,无法正常地学习。后来在很多网站上看到一些心理干预信息,学校的灾后心理干预讲座,我也一场不落都去听。慢慢的,不仅自己悲伤无奈的情绪得到缓解,还在按照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周围有负面情绪的同学。这也算是为救灾出力的一种方式吧。”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一天天的深入,多数人都开始重新整理心情,正确对待灾难过后的生活。

    陈小姐最近和朋友们有意组织些饭局,海聊八卦,让震后的沉重情绪有个宣泄出口,吃什么饭倒成其次。她在博客上写道,“不要以为,这期间的饭局,这期间的谈笑,海聊,没心没肺。当饭局归来,当独处重归,长久的发呆,长久的脑空白,才是真实的。最深刻的忧伤,都是沉默不言的。最实际的心理干预力量,只能来自自己。”

    本身是一名教师的网友“依然的妈妈”在《地震后我的改变》中写道:“活着真好!活着不要留下遗憾:对心爱的人说声我爱你;对孩子不苛求成绩;对父母恪守孝道;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一切正如搜狐社区江苏籍网友wjrpgso所说的:“总不能天天在这样的哀痛中生活,我还要工作,要放松心情,从而更好地去支持重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