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波:慈善是一种习惯
邵建波被称为“慈善老总”、“慈善狂人”。尽管曾经遭遇过恼人的“索捐”,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成为5·12大地震后捐助的第一人。地震发生时,他马上凑出56700元,买了200袋大米、200箱矿泉水、200箱方便面以及500件衣物,以及拖鞋、电筒等物品。当晚8时,这些物资由江苏省红十字会运上列车,第二天就到达成都,并分送往四川灾区。
投身慈善事业25年来,邵建波的累计捐款超过500万元,靠他帮助起家、现已身家百万的人就有87位。
邵建波打小就有经商头脑,他笑称这和他的温州血脉分不开。他6岁起就跟着父亲跑生意,是个名副其实的“童工”。到了15岁他做起了“老板”:把父亲信函上的邮票揭下来“倒卖”。集邮为他打开财富通路,后来的猴票生意更是让他大赚了一笔。温州人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的品质在邵建波身上表现特别明显,他经商从不把眼光局限在一个领域内。他做过编织袋生意、水泥生意、塑料生意、大米生意,甚至做过玩具手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除了飞机大炮,我什么都做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输血,不如帮人造血。”邵建波说,小时候家里有吃不掉的萝卜、土豆,他不让扔掉,而是挖个坑埋起来。吃了西瓜也喜欢把西瓜子种上,看着绿芽发出来,他感觉很满足。用自己的话说,“繁殖”能给他带来欣喜。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贯穿在他的慈善事业中。
2006年,邵建波投资了200多万元,在南京市中山南路开办皇后大道服饰广场,里面分隔了上百个1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免费提供给残疾人、军嫂、复员军人等群体使用。他还无私地传授给他们经商技巧,帮助他们走上致富道路。看着曾经捐助的2000多位生活困难的人中,已出现了87个百万富翁、4个千万富翁,邵建波很有成就感。他说,这些富翁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不满足于捐出一笔巨款后不再过问,而是要看着他们真正站起来。他的慈善事业,也是可以“繁殖”的。
邵建波专注于慈善事业,还源于他幼年时险些丧命的经历。他至今记得,他6岁时的一天,在过马路时,一辆大卡车呼啸而来,他一下子愣在了原地。突然,他感觉被人抱住,在地上连续打了几个滚。惊魂甫定才发现是一名军人救了他。军人摸摸他的脑袋,只交待他以后小心,就离开了。第二天妈妈提着一篮鸡蛋想要答谢军人,却怎么也找不到他。
早年的惊险遭遇启动了邵建波慈善事业的引擎,从此他对军人一直怀有热忱的报答之心。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来报答军人,回报社会。在他19岁还在上学的时候,就靠自己赚来的钱,资助一位无臂的学生读书,一直到他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邵建波的原则是“助学、助残、助困”,但他不愿一味单纯地施舍。
“与那些一次就捐助上千万的老板相比,我在慈善榜上永远都排不上号。但我不单纯是捐助,而是在捐助的同时,教给受助人生存之道,启发他们奋发之志,最终让他们自助自强自立,开拓一方天地,干出一番事业,不是让人可怜,而是让人称赞和欣赏。”邵建波说,好多老板都是“发家”后,才开始做慈善的,但我是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就实实在在地在做慈善了,而且一做就是这么多年。
曾经有人称他的慈善是“做秀”,他不愿辩解,只是说:“如果把慈善坚持做秀25年,这个社会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