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4日
星期

陈应佳:一摸雕刻刀 神韵自然来

本报记者 李剑平 张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4    [打印] [关闭]

    本报记者 张国摄

    17岁的陈应佳俨然一副“江湖老手”的姿态,谈起果蔬雕刻艺术来说,头头是道,神采飞扬。

    生长在重庆市铜梁县的他压根儿也没想到在津门一举夺魁。拿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大红获奖证书与沉甸甸的水晶奖杯,“喜从天降”的陈应佳感觉这一刻来得太突然,但又似乎期待已久。

    一把小小的果蔬雕刻刀勾划出了他人生职业舞台的第一个高潮曲目。

    “雄鸡一鸣天下白”。在天津比赛现场,陈应佳的压轴之作是“凯歌高奏”。

    一只金灿灿的雄鸡在陈应佳的雕刀飞舞之下,昂首阔步,雄姿英发。这款寓意为朝气激情、盛世奥运的公鸡果蔬雕作品,令现场专家、评委与参赛选手叹为观止,称之为“雕刻细腻,神采和美”。

    陈应佳介绍,这只看似几公斤重的“公鸡”是由50多公斤南瓜经过精雕细琢而成,还用了30多包百克装的琼脂以及鱼胶、西瓜皮等。整场比赛时间3小时,他花在选材、雕刻方面的时间达到160分钟,剩余20分钟时间主要在装配、修饰作品。

    为确保果蔬雕的色彩鲜艳,比赛前一天,陈应佳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住所附近的菜市场选购上等原材料,并第一时间内储藏在宾馆餐厅的冰箱内,不敢有丝毫怠慢。

    “陈应佳是学校公鸡果蔬雕的不二人选”,重庆市旅游学校副校长孔焱与指导老师余德平这样评价。这与他从小在农村生活的背景密切相关,公鸡瞬间的神态、动作都能通过其灵巧的双手用雕刻艺术惟妙惟肖地展现。这是他在学校与不同层面选拔过程中闯关屡胜的根本原因。

    陈应佳与余德平是同乡。初中时陈应佳的文化成绩尚可,但人生目标一度迷茫。获悉这一情况后,余德平推荐他初中毕业后去上重庆市旅游学校,在那里可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进校之后,陈应佳如鱼得水,每周五天,两天上文化课,三天上专业课,老师在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就在台板上动手操作。第一次上果蔬雕刻课时,老师给每个学生台板上放一堆萝卜。陈应佳非常好奇,可老师说这可以用来雕龙刻凤。

    最具难度的一堂雕刻课是,老师要求把萝卜用刀切削成光滑的球体,然后把鸡蛋中的蛋黄、蛋清提取出来,再把这个萝卜球体放入蛋壳中,要求是天衣无缝。这堂雕刻训练课不少同学就未能完成好。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操刀雕刻的经验,陈应佳从心里喜欢上了这种艺术创作。各种蔬菜与干果在他眼中都是雕刻果蔬艺术的好材料。从小鸟到鸡,从龙凤呈祥到著名景观,陈应佳都能一展身手。他说,只要一摸雕刀,雕刻静物的神韵与形态顿在心中油然而生,再通过精工细活成型。

    进入集训期间,陈应佳刀不离身,艺不离手,他哪怕是手腕酸痛、双脚发麻,都不敢忙中偷闲,期待全国职业院校这场技能“奥林匹克”早日举行。

    川菜的文化根源与底蕴在四川、重庆。“要成长为正宗川菜的雕刻师,我首选的工作地方是在重庆。”面对众多宾馆、酒家抛来的“绣球”,一句浓厚的川腔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三峡好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