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5日
星期

三国演义之商业奥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5    [打印] [关闭]

    奥运会不能舍本逐末

    《每日新闻》 石井朗生

    在北京奥运会游泳和体操的决赛中,运动员基本上没有太多调试身体状况的时间,比赛就要开始了。由于为了照顾美国电视的现场转播需要,这些决赛在北京时间上午就开始了。另外,在赛场内,观看比赛的观众不允许带饮料和食品入内,只能购买奥运赞助商的产品,而这些都是为了谁呢?

    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观众,在不经意的时候都会成为电视媒体和赞助商的道具。这是记者通过以往两次采访奥运会而获得的真实感触。购买电视转播权和成为赞助商的费用在不断提高,商业因素对奥运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今后的奥运会也许还会成为政治的道具。奥运会承办城市由IOC来决定,近年来,申办城市所在国家的首脑出席申办会并去争取支持已是很正常的事了。把增加奥运奖牌的数量作为主要目标的国家也在增长。如果奥运越来越政治化,那么其结果一定会比商业化的压力更加巨大。

    金钱和权力是推动奥运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如果这种倾向日渐明显的话,势必会令奥运会变质。重新认识奥运会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向世界介绍各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IOC将从2010年开始,通过比赛和学习,面向10岁的孩子开展传播奥运精神的“实用奥运”教育,这样的做法符合奥运精神和需求。

    对于日本是否要争取2016年奥运会举办权一事,还存在赞成与反对两种意见。北京奥运会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借鉴思考举办奥运会的方法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的最好契机,我们对此十分期待。

    田兰兰译

    经济利益占据奥运会制高点

    《朝鲜日报》 高锡泰

    近代奥林匹克已有百余年历史,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变成了“能产金蛋的鹅”。众所周知,随后的1988年首尔奥运会盈利达40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进账260.48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赚到51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赢利63亿美元。通过吸引全世界目光,奥运会巨大的市场效应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主办国观光业收入的增加等,奥运会不再只是一场体育盛事,它已经转化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

    随着奥林匹克带来诸多收益,国际奥委会也扩大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国际奥委会内部也一样,奥林匹克商业化的发起者、前主席萨马兰奇也成为国际奥委会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金钱的力量在体育界也是无比强大的。

    国际奥委会仍然在走商业化的道路。最好的例子就是他们坚持在人气最高的项目中引进一流选手。足球项目中引入“wildcard”制度,使大批职业足球明星得到参加奥运会的机会。篮球和冰球也在吸收职业明星参赛。而拒绝引进职业明星的棒球项目被逐出奥运会,更让我们了解了国际奥委会的政策方向。

    当然,很多人担心奥林匹克过度商业化。为了防止奥运会过于庞大,比赛项目被限制在28个以内,参加选手也不能超过1万人。但没有国家会放弃通过奥林匹克运动而获得的经济利益,运动员也一样。现实是,经济利益比其他价值都占有更高的地位,今后也将如此。

    张俊楠译

    奥运会不可能褪去商业味

    《中国青年报》 慈鑫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奥运会对承办城市来说不仅不再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生财之道。但当奥运会赞助费用和电视转播权价格的攀升,导致大量的商业广告与奥运会相伴时,让人们产生了疑问:奥运会到底是为追求商业利益,还是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奥运会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如果只是赔钱赚吆喝,或许愿意承办奥运会的城市会越来越少。然而,奥运会金钱味现在越来越重,连促成奥运会商业化转型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表示:“商业化能够而且必须效力于体育运动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体育必须保持自身的尊严,不能被商业利益所控制。”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算是历史上最赚钱的一届奥运会,但这届奥运会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有偿服务与大赛松散的组织形成鲜明对比。主办城市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经严重影响到奥运会的正常举行。这届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把限制奥运会商业化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由于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存在,奥运会就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商业的载体。奥运会正变得越来越昂贵,赞助商的门槛更高、电视转播权的售价更高、身价过亿的职业运动员更多。在这样的发展方向下,奥运会回归单纯与朴素的说法已经变得不切实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