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
星期
冰点特稿第676期

【冰点】:师说

本报记者 董月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6    [打印] [关闭]

    

    22岁的李赛,是北京四中的毕业生,现在在美国新泽西上学。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着两大箱连夜筹得的物资,自费从新泽西飞到灾区,加入到一支志愿者救援队,与同伴先后救出7位幸存者。

    回京后,母校请他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在灾区的经历和感受。

    那天,四中大礼堂坐满了听众,身高1.88米、脸晒得黝黑的李赛,一边放照片一边讲述。他讲了那条曾躺着300多具遇难者遗体的幸福大街;讲那个有洁癖的伙伴胳膊上流过的婴儿脑桨;讲那位百万家当瞬间灰飞烟灭的男人,像干裂黄土地一样僵硬的脸;讲自己由于白天的曝晒、夜里不断脱皮的后背;讲”六一节”时,他们搞的一台小小联欢会,引来久违的歌声和笑语……

    “从未如此靠近死亡,从未如此靠近真情,从未如此靠近责任。”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李赛的表情十分平静,声音低缓。但到最后,谈到为什么一定要从美国飞回来时,他提及了自己在四中时的语文老师李家声。这时的李赛有些激动,人站起来,语调也高了。

    上个月,北京四中召开了李家声教育思想研讨会,他教过的学生,私底下悄悄录了一段视频,在研讨会上播放。

    视频里,这些大学生,或坐在清华的草地上,或站在未名湖畔,声情并茂地回忆上高中语文课时的快乐时光,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深藏心底的感动。

    时下,许多老师被学生直呼其名或干脆冠以外号,而李家声的学生们,却口口声声尊称其为“李先生”。甚至有人把自己的语文课堂笔记,作为高中生活的珍藏。

    一位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何以赢得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和爱戴?

    人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

    李家声出生在北京皇城根下一个读书人家,初中就是在北京四中念的,“文革”期间去东北插队。8年里他种过地,挖过煤,当过卡车司机。高考恢复后,他考取了大学中文系,获得古典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家声先在本溪师范教书,1993年,重回北京四中,成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这是李家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1年,李家声在一次全国性作文大赛中当评委,其时,正赶上美国9·11事件发生不久,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涉及到这个话题。令李家声惊讶的是,在他所批阅的作文里,个别学生写到9·11时,文中甚至掩饰不住兴奋之情。

    “恐怖分子是重创了美国,打击了霸权主义了吗?”他大声地质问学生,“他们杀害的是几千条无辜平民的生命呵!这是反人类罪。”

    有一回,他带着四中高一人文实验班去杭州,参观岳飞庙,看到跪在地上的秦桧像,有的学生跑上前,依照其他游人的样子拿鞭子抽打秦桧。晚上回到驻地,开会时,李家声问学生:难道我们非要鞭打他吗?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前一阵,有一件事,让李家声很受刺激。北京宣武区有4个少年,就为了找点儿“活儿”干,寻找刺激,竟将一位避雨的中年妇女摧残至死。“看看现在的互联网上,仇恨的情绪泛滥,太可怕了,我有时都不敢看下去。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李家声认为,人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

    “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是要培养人材。我说别那么高调了,少出坏人,不出坏人,培养出平和诚实的劳动者,就是成功的教育了。育人,就是育好人,把可能成为坏人的人,变成好人。”

    他认为,人就是情感动物,好起来会把自己的器官、鲜血甚至生命,都献出来;但要是坏起来,可以说无恶不作,给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善,就是爱并促进生命,爱的情感是建设性的,情感美好了,才能成为一个好人;恶,就是践踏和漠视生命,恨是不良的情感,极具破坏力。善良收获善良,仇恨只能换来仇恨。

    “你知道吗,9·11时,我也是欢呼的人之一。”李赛后来跟我说。上四中以前,他是个典型的理科学生,一天到晚就知道做题。考四中时,李赛的数理化只丢了一分。他说自己不喜欢语文课,不会思考。

    “到了四中以后,上了李家声先生的语文课,我变了一个人。是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把对人、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不盲从,学会独立思考。”

    李赛一点一滴的转变,李家声从他写的作文里看到了。学生的作文,老师往往是唯一的读者。李家声的体会是,用真心、动情地去读孩子们的作文,评说他们的作文,学生会把老师当成知己,师生间通过作文,可以进行心灵沟通。

    在语文教师办公室里,李家声笑呵呵地跟我说:“心眼好,比什么都重要。我的学生,都很正直善良。”

    班上有个学生,有一天坐地铁时,上来一个小乞丐,跟他要钱。学生一摸口袋,里边只有一张大票,他犹豫着:给还是不给呢?想了一阵儿,还是决定给。他把大票递给孩子,一看这么多钱,小乞丐很惊讶,接着跪下,又叩头,又喊谢。见状,学生赶紧扶起小孩,一个要谢,一个不用谢,两人推拉着。下车,出了地铁站,学生一掏兜,手机没了。原来,在刚才的拉扯中,小乞丐把他的手机偷走了。

    学生相当沮丧,精神几乎崩溃。回到家,他把这事跟妈讲了。没想到妈妈却说:孩子,你做得对!人就是做好事,有时也会遇到挫折。下次,咱还给,手机丢了,妈再给你买。

    学生把这事写到了作文里,李家声给的批语是:大善!

    在追求美好上,一个人不进则退,堕落就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高中语文课,李赛印象最深的是李家声讲《离骚》。“感觉讲台上的先生,好像被屈原附体一样,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离骚》是李家声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不知读过多少遍。对好多诗句,有深刻的体悟。因为屈原《涉江》中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之句,有年暑假,他冒着高原反应之苦,特地到了青海格尔木,去直面巍峨雄浑、白雪覆盖的昆仑山,感受着诗中的意境。

    从高中开始,有关屈原的话题,李家声就不断地向学生提及。他不喜欢一进教室就让学生起立,然后“老师好、同学好”再坐下。通常,李家声进了教室,就直奔黑板,唰唰唰地写板书。运笔、顿笔,黑板上出现了几行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段哲人的名言名句。教室里顿时变得安静起来,学生瞅着黑板,开始思考。这时,李家声点评几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如同在池溏里扔下几块小石子,学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你们想不想知道,屈原在你们这个年纪时,都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呵?”李家声问学生。

    “想知道!”下面众口一词。

    他一转身,在黑板上默写道:“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这就是屈原在二十多岁时写下的《橘颂》,那时候的屈原,就表达出了要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有才华又不放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生追求。”

    李家声还告诉他的学生,屈原到后来,相当于做了教育部长,培育了很多人材。可是,在当时楚国的大环境下,他的学生变坏了,这对屈原的打击太大了,他最后投汨罗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屈原当时这样悲伤地说道:“何昔时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写完这两句话,李家声又跟学生大声地解读道:过去那些芳香的草呵,现在都变成了恶草。难道有什么缘故吗?是他们不追求美好的缘故啊!一个人,要终生追求美好,在追求美好上,一个人不进则退,堕落就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李赛回忆着:先生朗读《离骚》,时而激扬、时而悲愤。他给我们描述屈原与江边老人对话时,感觉屈原就在这里,就站在教室里一样。

    “像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是追星的年龄,很容易被面相、服饰等表面的美所吸引。但是那会儿,我是把屈原的画像,搁在相框里。我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

    “情真有屈原。”这是李家声讲《离骚》时定下的基调。在他动情、传神的讲述中,一个个子高高瘦瘦、穿着长衫,临着风,目光傲然,在江边向前走着的屈原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并永远烙印在了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底。

    从灾区回来,李赛到教师办公室去看李家声,师生俩又聊到了《离骚》。李赛告诉李家声,虽然只上了两节课,但课后,他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读《离骚》,375句,现在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

    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

    “遇到了他,我们才知道原来古诗词,是可以唱的呵!”学生们啧啧称赞。

    吟唱着讲古诗词,是李家声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只要一站到讲台,就像演员上场进入角色中一样,李家声全情投入,吟唱时的声音和表情,让听者难忘。

    “第一次见到他,唯一的印象是他的表情很沉静,声音很平和。谁能想到,这个含蓄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放歌呢。慢慢地,我们发现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平和中有顿挫,平和中有深情。一首首古诗、一个个名句被他方正地写在黑板上,又脉脉地吟出来,教室里一下充满了温润的空气。”

    现在有些语文老师,喜欢网上备课,互联网上,想要哪节课都有。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大拼盘,内容也相当地丰富。“但是,靠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的。”李家声成功的经验是,除了潜心研读体悟内容外,再用真情实感吟唱着讲古诗词,效果会更好。

    “古诗词本来就是要唱的,像宋词,一个词牌,就是一首曲子名,不唱,是体验不出那种情感的。我想让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唱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神韵。”

    李赛不止一次听过李家声唱岳飞的《满江红》。“每次唱,他都会哭。先生是经历过国家动乱的人,对国家命运的那种深深的关切,让他有感而发地哭,这令我们非常震撼。”

    古音古韵,被李家声略带沧桑的男中音,表达得回味悠长。一茬茬的学生,成了他忘年的知音。

    有一次,一个毕业生回四中为后辈们讲学习方法,讲着讲着,他突然问了一句:“你们哪个班是李家声老师教啊?”坐在下边的一群学生听了,几乎跳起来欢呼:“我们,是我们!”这位学长感慨道:“他爱中国的语言文化,胜于自己的生命。”

    一位后来考上北大的女孩,用生动细腻的文笔,再现出语文课上,李家声吟唱《满江红》时,师生间情感交融的一幕:

    “开始时,我望着他,他微蹙着眉头,凝视着前方,几根发丝微微颤动。但很快,我低下头,不敢再抬起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双颊已经红得发烫,眼中的泪水,已经涨到收不回的程度。”

    唱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时,先生已满眼是泪,学生也满眼是泪。歌罢,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把手拍红了,却都不愿意停下来。就这样,掌声一浪接一浪地响了不知多长时间”。

    在他不断的吟唱中,学生们也渐渐发现,古诗词被唱出来时,变得那么鲜活动人,才真正有了生命。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李家声特别偏爱的。唱这一首时,他起调很高,并且越来越高,跨度又很大,颇有难度。“但他唱时,从不用假声,可是丝毫不觉勉强,实在令人惊讶。唱这一首时,他声音中的沧桑孤寂,便充满了每字每句。我们有幸聆听了三四次,每次唱完,他都极坚定地说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愿共勉!’”

    先生爱唱,学生更是爱听。每当提起《卜算子》,李家声会问:“我唱过了吧?”学生都极诚恳、极无辜地看着他,大喊:“没有,没唱过!”并且总有几个狡黠的学生带头鼓起掌来。

    “他便也不再细究,微笑一下,又凝眉唱起来。不过我知道,他是明白的。因为有一次,他说起一个词牌的曲调,也有今人谱成的旋律时,大概正想说自己会唱,这时,在某些同学的带领下,掌声又起来了。他笑了,说道:这次让你们抢先了。举班大悦,老师同学会心一笑。现在想来,微笑又飘上嘴角。唉!那时,是多么惬意幸福啊!”

    “快乐的三年,就这样快而乐地过去了。最后的语文课前,我们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情,于是,决定大家齐唱《小放牛》。我们对他说:以前都是您给我们唱,今天我们给您唱。全班起立,齐声高唱。我们看到,他拿出手绢,擦了擦眼角泪水。他说还想听我们唱,我们便由他带着,唱起《卜算子》……”

    我们人类的灾祸,说到底都是人祸。灾祸都是那些野心家,那些不逞之徒造成的

    李家声酷爱读书,且涉猎广泛。他认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课才能常讲常新。他学过文字学,通读过《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熟诵《论语》、《楚辞》及唐诗宋词等,在精研了《诗经》后,他写了一本《诗经全译全评》。

    读《论语》时,李家声最喜欢其中的两句话,他说每次读,内心都有难以名状的感动。这两句是: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说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是说很坚硬吗?怎么磨,也不会变薄;不是说很纯白吗?就是放进污水里,也不会染黑。这是在讲人的灵魂和品格。”

    有一次,李家声读《清人笔记》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清代文人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买到了一方砚台,这块砚台太珍贵了,是岳飞的,因为上面写有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缁。

    “岳飞是把孔子的话,稍加改变,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表达出保持坚强的意志,美好的情操,决不磨薄,决不染黑的信念。”岳飞死后,这方砚台到了谢枋得的手里。谢枋得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与文天祥一起抗元,后来隐居。元统治者让他出来做官,找到他并把他押解进北京,住在法源寺。但是谢枋得不从,最后绝食而死。生前,他把那块珍贵的砚台,送给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得到这块砚台后,又在上边留下了自己的砚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原来,孔子的这两句话,竟然哺育了三位民族英雄,而我也为这两句话深受震撼,且知道了人生路上要坚定不改、纯洁不变。我的体验与这些英雄们是相合的,这是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借讲‘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成语,我把这样的真悟,传达给一届届学生。学生所受的震撼虽难言喻,但我感觉到了。直到今天,在给我的贺年卡上,他们最常写的就是这两句话。我知道,他们是在告诉我,一定会这样处世做人。”

    在语文教学中,李家声结合相应文章的讲授,把民族精神、人格情操具体形象化为:情真思屈原、正直司马迁、高洁严子陵、气节有苏武、傲骨是嵇康、正气文天祥。

    “司马迁,不就是讲了几句真话吗?他跟李陵无亲无故,满朝文武谁都不讲真话时,司马迁说了,结果遭受那么大的灾祸。”出于由衷地敬仰和对其命运的慨叹,在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课时,颂读到“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去者,恨私心有所未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一刻,李家声说自己胸中那种悲愤、痛烈、豪壮之情,合聚一起,喷涌而出。或欲哭、欲呐喊,或欲扼腕、欲拍案而起……因为他的激情讲述,学生们才会说,听课时,常常感到如有一股热血,直顶脑门。

    李家声给学生讲严子陵的故事。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学。称帝后,皇上千方百计找到严子陵,请他进宫,两人好到一个床上睡。光武帝让严子陵当宰相,结果他跑了,隐居起来,待在江边钓鱼。

    有学生问:难道他在江边钓钓鱼,就比28位将相高尚?

    “我说是!我们人类的灾祸,说到底都是人祸。灾祸都是那些野心家,那些不逞之徒造成的。只要能出人头地,满足个人私欲,不惜做恶害人,最终,就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我们的社会,最怕的就是这种人。而严子陵拒绝的是多大的名利呵,退隐山野,为世人树立起高尚的榜样。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有一颗平和的心,是不会有大苦难的。天灾都是暂时的,人祸才会遗患无穷呵。”

    他反复跟学生讲:只求耕耘,不问收获。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能力,多长本事,做更多的事情。一个人的心,要专注在做事上,而不能专注在名利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是美好社会。那些不逞之徒却是:人人为我,我不为人。

    “有时候,连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们说,我知道什么是不能做、不该做的。假如我们一件丑恶的事也不做,人自然就美好了。我不想给学生终极的东西,不想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不想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者。唯此,才能在纷繁社会中不迷惑、不迷失。”

    谈到李家声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影响,一个正在大学读书的学生说:先生给了我空灵、明净和透亮的灵魂,教我们怎样做一个知识分子,做一个铁骨铮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知识分子。先生还说过,做一个知识分子,要真正对这个社会负责,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百姓。我现在选择了一个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就是经济学,承担一种经世济民的使命。

    “先生当年教给我们的是‘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道德原则,让我明白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甚至需要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毁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

    “我并不是要学生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相反,我告诉孩子们,一定要享受快乐、享受人生。”李家声生活中的享受是两真:一是真情,二是真景。

    同事们认为李家声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一回,学校组织外出旅游,在一处风景点,耸立着一棵千年古树。面对这株遒劲的老树,别人忙着拍照留影,而李家声与老树默默相对,良久,他突然冒出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树呵,我真想对你哭!”

    他当时在想:人这一辈子,不过几十年,遇到风风雨雨时,都会感到很艰难,何况这样一棵树呢?历经上千年的岁月,多少风吹日晒,多少霜打雨淋,它一动不动地活了下来,多么不容易!它历览人世沧桑,它所受的磨难,是我们人无法知道的呵。“那一刻,对生命的深深敬畏,让我感慨万端,情不自禁。”他说。

    春天到,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里的海棠怒放着。课堂上,李家声吟诗一首,是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又对学生道,君不见,古人怕海棠花谢了,晚上点着蜡烛也要看它呵。言下之意是,你们快到公园看海棠去。

    四中校园里有桃树、玉兰等植物,花开时节,常见李家声独自一人,立于树下,仰望着一树的绯红,一树的洁白。此情此景,许多师生印象深刻。有个年轻教师,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静对花开的生命》。

    又一年春末,校园里一株楸树花开正浓,李家声惊其美,到了教室,不禁口占一绝:“一树花繁映眼前,惊艳之余赏暄妍,如此美景天赋予,诸君何不下楼看!”学生笑声一片。

    那些当年赏了花的学生,心中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现在,上班开车途中,路边也有很多花,也会看上一眼,觉得漂亮,但不会是以前那样地看了。静下心,停下来,安安静静地欣赏,感受花朵的璀璨,感受阳光的温暖。现在的匆忙一瞥,不会有那种感触。”

    多让学生接触、联想美好的事物,残虐酷杀之事少碰、少描述,对邪恶奸诈少涉及而多加挞伐。“试想,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朵花时,会那么喜爱,会被生命的美感动,为之欣喜,他怎么能不敬重生命,怎么会去拿刀杀人,怎么会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李家声认为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

    “我觉得,世间一切美的东西里,都有爱!”这是李赛由此得到的感悟。

    为啥给中学生讲甲骨文?李家声的解释是:我就是要让孩子们看看,咱们的汉字有多么美。年底的一堂课上,李家声在黑板,先是甲骨文,再是小篆,继而楷书,写出几种字体的“年”字,并解释字义,随后附诗一首:“耕耘有获,丰收为年。诸君勉哉,大有欢颜”,然后,笑眯眯地告诉学生,这就是他给大家的贺年片。

    他曾在高二开了一次《汉字与文化》的讲座,学生看题目开始以为挺枯燥的。讲着讲着,李家声猛地抬头,发现窗外天都黑了,一看表,原打算4点半结束的讲座,早已超时。“不讲了,到此打住。”他说。没想到,学生们不干,在底下嚷嚷道:别介别介,您讲吧!“可见,孩子们对咱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喜欢的,关键看你讲些什么,怎么讲。”

    为了准备高考,高三时,基本不再讲新内容。语文课,也是ABCD地反复做习题。李家声不这么做,他说自己不炒冷饭,决不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再重复一遍。高考复习,好些题到他这里就横住了,不必做!

    “你看看吧,现在的孩子,到了小学六年级什么都不学,为了考中学翻来覆去地做题,甚至拿习题本念,这不是折磨人吗?到了高三,又要整整磨一年。本来是好苗子,能成为人材,可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反而把学生的才气磨没了,兴趣磨没了,创造力磨没了。教育应该是教化、培养人呵,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呢?”

    李家声后来终于想明白了:这其实是伪教育!怎样判断是不是伪教育呢?他说就一条:毁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

    “现在,有些作业太折磨人了!”所以,他告诉学生,只要你是认真读文章了,读懂了,上课认真听了,什么作业都可以不做。

    高中统练时,每次李家声总会用几节课的时间讲卷子,讲着讲着就“跑题”了。讲到古文的主观题、客观题时,他都会补充很多资料和内容,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班上的一个体育特长生,高考语文考了120多分。毕业时,他伏在李家声的耳朵边上说:“老师,跟您学语文,我一点儿也不吃力。”

    “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早已毕业的学生,仍念念不忘李家声的语文课。

    “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年绝句,还是看他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对于许多历史人物,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主动去欣赏草木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

    “他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摸索着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今后的人生中,通过对这种价值观的坚守,构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大幸福。”

    那天研讨会上,播放的视频里,有个男生的话,让记者印象颇深。他说:文是文样子、人是人样子!先生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我会受用一辈子。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