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孩子最需要的是倾听和共情
回来一周多了,杨艳杰还是回不过神来,不止一次开车走错了路。12天的灾区之行给了她一种“能量耗竭”的感觉,脑海中还不时浮现出灾区孩子们的面庞:恐惧的、悲伤的、孤独的、愤怒的、内疚的……不同表情交替出现,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小爽。在这次大地震中,小爽失去了父母。
离开灾区前,杨艳杰花350元买了一个手机,又买了一张200元的充值卡,送给小爽,“以后你可以叫我妈妈,我会供你读高中、大学,直到长大成人!”
6月3日,团黑龙江省委派出“12355青少年心理康复专家志愿团”一行10人,抵达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树人学校灾区群众安置点。这里聚集了地震重灾区汶川和都江堰等地转移出来的1000多人。此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安置点中近300名儿童和青少年开展心理援助。
在安置点,专家们见到了很多需要关注和帮助的青少年:12岁的丹丹(化名)当时依然生活在恐惧中,下雨打雷时甚至浑身哆嗦;亲眼见到同学死亡的小宏(化名),总是在问别人:“我给他做了人工呼吸,他怎么还活不过来呢?”还有一个中学生,因震后砸开商店找吃的,一直不能原谅自己。
女孩小涛(化名),灾难发生时,眼看着最要好的同学被落石砸成重伤。5月13日,她那个同学的母亲找了过来,后来这个同学在母亲怀抱中去世了。这之后,小涛又得知自己最亲近的表妹也遇难了。
小涛不愿开口说话,志愿团成员陶雨春就搂着她在操场上绕圈。走到第4圈时,小涛终于开口把心事告诉了陶雨春。在志愿团离开灾区的前一晚,小涛送给陶雨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带有自己照片的学生证,背面贴着遇难表妹的大头贴。她对陶雨春说:“这是在废墟中挖到的家里唯一的东西,我把它送给您!”
“眼神空洞得可怕,像个木雕人。”忆起初见小爽,杨艳杰这样形容。当时的小爽非常抗拒和人交流,4次团体辅导中他只笑过一次,没说过一句话,总是呆呆地坐在一旁。
杨艳杰陪在小爽身边,手一直搭在他的肩上,与他说话,看他的眼神,支持他参加活动。团体辅导结束后,杨艳杰小声对他说:“好孩子,你想爸爸妈妈么?你想说就说,想哭就哭吧!”小爽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想他们……”杨艳杰心疼地搂着他,倾听他的诉说。
经过杨艳杰精心的陪伴和开导,几天下来,小爽的脸上慢慢浮现出笑容。他开始与同伴有说有笑,一起做游戏了。临别时,小爽对杨艳杰说:“我能叫您杨妈妈吗?杨妈妈放心,我会战胜一切的!”
“不论你懂不懂心理学,对灾区孩子心理干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倾听和共情。”杨艳杰告诉记者,每天陪孩子一起哭一起笑,面部肌肉几乎痉挛,但倾听、共情却给了孩子们巨大的支持,他们会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对打开心结,治疗心理创伤至关重要。
从灾区归来后,杨艳杰一直没有放松。“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是一项漫长的工作,要有耐心,并且不能停下来。”她认为,要分阶段有衔接地开展治疗工作,每阶段至少保证2~3个月,有的治疗要持续数年才能完全见效。
临行前,陶雨春记下了她接触过的孩子的联系方式,密密麻麻记了3页纸。现在,她已经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叫“树人之家”的QQ群,与曾经救助过的孩子保持密切联系。目前,杨艳杰等人正在申请再次去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