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
星期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从已经过去的抢险救援、
后勤保障到正在进行的灾后重建,成都团组织都应对有方,团成都市委一班人的切身体验是——

大地震锤炼团组织应急能力

本报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王子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6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为深入、及时反映各地团组织学习贯彻团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行动,重点展示各地以推动工作来贯彻大会精神的实际做法,集中反映全团在团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取得的新成绩,《共青视点》专刊从今日起特推出《学习贯彻团十六大精神》栏目及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灾后重建催生新项目

    7月10日下午,团成都市委办公楼里,一群团干正在奔走忙碌。地震之后,团成都市委的工作内容和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创业成都”在内的多项原定的大型活动被延迟,活动内容也跟灾后重建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比如为灾区青年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而专门为灾后重建设计的11个服务青少年项目,包括灾区农村青年创业项目、12355青少年服务台灾后心理干预与关怀、暑期赶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协调安排等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这些项目,全部是为灾后重建而新近设计或推出的,与原来的年度工作安排上的内容已完全两样。

    团成都市委副书记冯炼回忆起5月12日大地震发生以来的经历时,十分欣慰地随手撸了一下袖子,一道两边颜色对比很分明的太阳纹跃入记者眼帘。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冯炼连续在都江堰和彭州参加救援多日,人也瘦了一圈。

    大地震打乱了团成都市委所有的工作安排,包括冯炼在内的机关工作人员都放下手头工作,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从最初带领志愿者前往一线,到逐步引导志愿者在后方服务,再到眼下的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团成都市委的工作重心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心而变化,团组织忙而不乱,应急能力得到很大考验。

    有组织的救援,才是最有效的救援

    第一支进入重灾区都江堰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就是团成都市委派过去的。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团市委几位书记赶到成都市应急指挥中心,表达了主动参战的愿望,回到团市委机关后,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当天晚上,团市委书记刘筱柳手写了一份倡议书,通过媒体发布。倡议书号召青年志愿者,在各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协调下,积极投入救灾工作。

    临近深夜12时,刘筱柳接到电话,得知成都市应急指挥中心希望团市委立刻派100多名志愿者到都江堰支援,那里灾情很重。

    刘筱柳立刻把有关人员召集起来,大家很快达成共识——此时此刻,最快捷有效的途径就是集结大学生志愿者。分管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团市委副书记惠朝旭,立即致电成都各高校领导,请求组织身强力壮的志愿者参加救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派出志愿者共150多人。

    5月13日凌晨3时57分,冯炼带着一批安全帽和施救工具,坐上一辆公交车,出发前往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接志愿者。

    见到志愿者后,冯炼找出纸笔,请他们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他告诉大家:“有组织的救援,才是最有效的救援。”这张皱巴巴的名单,被冯炼珍藏在一个文件袋里。

    早晨6时04分,冯炼带队到达都江堰。这个重灾区迎来了第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此时,大雨滂沱。

    前线指挥部安排这批志愿者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搭建临时急救转运中心。地震后,医院楼房损毁严重,大批伤员躺在医院附近,等待救治。

    志愿者们带上工具,冒雨搭建了二三十个帐篷,又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医院大楼抢出医疗设备、药品和病床。5月13日上午,一个临时急救转运中心在医院门前的玉垒广场上搭建完成。

    接着,一部分志愿者投入到维持秩序的工作中,他们必须确保通往医院的道路畅通无阻,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另一部分志愿者给医护人员当起了助手,帮忙抬送伤员。

    这批志愿者连续工作到5月14日傍晚才撤离,3天来,他们中大多数人只睡了两个小时。

    平时有预案 应急有条理

    5月13日一早,团市委组织车辆,把大批志愿者和物资送到各个重灾区。志愿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冯炼还清晰记得那几天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的情景:医护人员一旦需要帮助,首先想到的,就是志愿者。“志愿者!抬伤员!”“志愿者!搬药品!”“志愿者!疏散通道!”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到6月3日,通过团成都市委报名的志愿者人数达到15.9万人。团市委与指挥中心进行紧密的供需对接,一有需求,立刻派出志愿者,同时发动区(市)县安排基层服务岗位,鼓励其他志愿者到后方服务。

    刘筱柳感到很欣慰:经过团组织的统筹安排,十几万人的志愿者队伍井然有序。

    5月14日凌晨2时,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彭州察看灾情。在一片空地上,几个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李春城忍不住停下来,对团市委的工作人员说:“我在灾区到处看到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感觉很亲切。”

    团组织迅速而有效的工作,得到了成都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的认可。每当需要人员支持时,指挥中心就会给团市委打电话“下订单”。“订单”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救护、物资转运、秩序维持和心理抚慰等。

    在刘筱柳看来,短时间组织大量志愿者,开展高效服务,还能做到忙而不乱,离不开这几年成都共青团社会化动员、开放式组织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早在2005年,团成都市委就牵头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志愿服务应急预案,面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志愿者工作如何开展,在预案里写得一清二楚。

    比如,地震发生当天,团市委就成立了志愿服务应急领导小组,包括宣传动员、招募培训、项目实施等机构。这样的机构设置就是预案所明确的。

    根据预案,团市委机关打破原有的部门设置,按照应急指挥机构重新分工,几个小组高效运转起来。

    科学援助,团组织工作随全局重心及时调整

    政府抗震救灾的工作重心不断变化,团成都市委的工作重心也随之做出调整。

    5月12日、13日两天,灾区紧缺救援人员。“只要有人从成都到灾区去,就是对灾区群众莫大的支持。哪怕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要让灾区群众看到有人从更安全的地方来到重灾区,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就有力量。”在地震当晚就进入都江堰的惠朝旭对此深有体会。

    所以,团成都市委那两天的工作重心,就是号召和组织尽可能多的志愿者,进入灾区服务。

    到了5月14日,大批解放军、武警和专业救援队伍进入灾区,道路拥堵,吃住都有困难。这时再发动志愿者进入灾区,无疑会给灾区造成接待负担。

    于是,团市委的工作重心从宣传号召转向了规范引导,通过媒体呼吁志愿者不要盲目进入灾区,以免阻塞救援通道。

    5月19日以后,救援抢险工作告一段落。作为整个四川灾区救灾物资的中转站,成都承担了大量的物资转运任务。团市委又把物资转运的岗位消息通过媒体发布出去,大量的志愿者被引导至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物资仓库等地,搬运救灾物资。

    进入6月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到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这时,团市委又组织了一批建筑、防疫等领域的专业志愿者,为灾区重建出力。

    “重大灾难发生时,团组织需要敏锐、主动地调整工作方向。”惠朝旭深有感触地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