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7日
星期

三国演义之奥运展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7    [打印] [关闭]

    中国对奥运的期待已超越金牌

    《中国青年报》 杨屾

    “我们希望中国队能拿更多的金牌。”对普通的北京市民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对北京奥运会最直接的期待。但是,眼界日渐开阔的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期待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金牌上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历史性地取得了32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二。4年后,中国代表团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射击等项目上,不仅保持了领先地位,而且优势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作为东道主,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国代表团完全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当然都希望,中国队能拿更多的金牌,这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强盛。每届奥运会,当中国运动员站上最高领奖台,奏响国歌时,我都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经常潸然泪下。”一位申姓先生表示:“不过,我们对奥运的期待已经不仅仅是金牌。”

    申先生表示,奥运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月中旬,北京地铁10号线将投入运营,此前不久,北京地铁5号线等线路也已经投入使用,“奥运让北京的公共交通更便捷,市民的出行更方便,而奥运会后,北京还将继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我们对奥运的期待,从某些方面说,是我们对更好生活质量的期待。”而这仅仅是北京这座奥运城市变化的一个侧面。

    当然,除了金牌以及奥运给自身生活带来的变化外,中国人还有更高层次的期待。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国人期待借助奥运这个平台,与世界更好地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人的友好和善良,希望外国朋友能够把所见所闻带回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希望在北京找回奥运精神

    《朝鲜日报》 闵鹤洙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韩国女子手球队经过加时赛获得金牌,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所有的韩国人。

    女子手球队在1988年和1992年两届奥运会及其他世界大赛中多次获得金牌,金牌对于她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但韩国国民却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虽然具有世界最强的竞技水平,却在众多人气体育项目的光芒掩盖下得不到关注,物质条件不足。然而她们默默地坚持着,为了同一个梦想携手向前。这种风采使很多人产生了同感,忍不住流下感动的泪水。女子手球队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并创造了历史上最高的票房纪录。这些队员看起来就像是在身边随处可见的平凡女生,不知道她们高超的技术和胆量都蕴藏在身体的哪部分。

    2008北京奥运会将把不同的面貌展示给全世界人民。就像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及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一样,在国力急速增长的时期举办奥运会,无疑将使世界惊讶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国家的运动健儿能在北京的天空下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同时也就带来了经济上的支持。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可以这样解释——所有选手抛开国籍和人种的差别,克服困难,竭尽全力,在这种精神面貌中我们重新寻找被遗忘的“人类的面貌”。我们期待2008北京奥运会成为让韩国、中国和日本的所有人都能感觉清凉的一届奥运盛事。

    张俊楠译

    奥运将成构筑新型关系的纽带

    《每日新闻》 小坂大

    到现在为止,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张照片,是拍摄于1997年在首尔举行的法国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的。画面上,为了保证亚洲区预选赛日、韩之战的安全,体育场处在韩国警察的严密戒备中。

    那是一场两支球队都不能输的比赛,它包含着两国历史上的复杂纠葛,以及两国球迷间的冲突。在那一次,我感受到了日、韩两国人民心灵上的距离。但是共同举办2002年世界杯一事决定下来后,韩国球迷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让我们(日、韩)一起到法国去吧!”即使到现在,此事仍被当作谈资。

    在那之后,日本和韩国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共同合作,并将这一壮举载入史册。我感觉到存于两国间的高墙壁垒确实比以前有所降低。这就是体育爆发出的神奇力量。

    日本和中国之间,一直是在情感接近和抱有反感中摇摆。两国的比赛相对容易产生情感撞击,很像当时的日本和韩国。当然我也感觉到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有很多不同,但我在北京期间了解到中国对于举办奥运会的自豪感,受到来自国际的指责时的苦恼和为了赢得接纳和认同所付出的努力。这些,不来北京是无法感受到的。

    这样一路走来,我们中、日、韩三家报社才有了以奥运为契机在报纸上交换看法的机会。不再互相猜测,而是感受对方所感受的,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就把这次合作作为我们的开端,希望北京奥运会能成为三国人民构筑面向未来新型关系的纽带。

    田兰兰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