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8日
星期

游北京怎能不听传统相声

燕海鸣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8    [打印] [关闭]
    每周一至五的晚上,以及六、日的下午和晚上,位于北京天坛西北北纬路上的德云社剧场和天桥的张一元茶馆,上演着传统相声。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每周六也有李金斗先生牵头的“周末相声俱乐部”的精彩演出。坐在剧场里而不是面对电视屏幕的辐射,看着大汗淋漓的演员,听着原汁原味的相声,手里捧着清香的花茶,嗑着瓜子……这种原始而绿色的方式,将最纯粹的快乐带回观众身边。

    游北京城,要想体验真正的京味京韵,一定要听听传统相声。

    有抚琴的俞伯牙,更要有听音的钟子期。听懂相声不难,但是要真正成为听相声的行家,要下一番工夫,下面是一些听相声的基本常识。

    首先,相声有四门基本功课:说、学、逗、唱。即使当年的大师,也未必样样精通。侯宝林“柳活”最好,也就是唱功了得,但是说“贯口”不如马三立;马三立擅长“说”,粗哑的嗓子自成一家,《报菜名》和《地理图》中的大段贯口是“嘴”到“擒”来,但基本不敢唱;刘宝瑞被誉为单口大王,他的全本山东话《斗法》让相声爱好者们百听不厌,但表演对口相声,尤其是逗哏的时候,包袱抖得总是欠点火候。

    一般的相声演出,通常是七八个节目,先由年轻人上来说一些垫场的段子,然后会有快板书之类的节目作为中间的过渡。越靠后的节目越精彩。最后出场的,行话叫“攒底”,也就是压轴的,是最大的腕儿了。懂相声的观众,都会在“攒底”之后齐声高呼“再来一段儿”,而演员也会加一段“返场”,像我们熟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程序一样。不过,相声返场的节目可不只是固定的一段《拉德斯基进行曲》,而是各种各样的短段子。和京剧不同,听相声的内行不喊“好”,笑声就是对相声演员的奖赏,如果觉得光是笑还不足以表达你的赞许,那么就请大喊一声——“噫”!

    相声里还有一句行话,叫“三分逗,七分捧”,说的是别看逗哏容易出彩,捧哏是否到位也十分重要。整个一段相声的连贯性,包袱的效果,都在捧哏手里掌握。一个包袱,逗哏抖出来,捧哏要接得恰到好处,无论是接快了还是慢了,都没法起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候还要根据逗哏的状态来随机应变,拿捏捧的力度。一般逗哏大师身旁都会有一个固定而且功底极高的捧哏,比如郭启儒之于侯宝林,赵佩茹之于马三立。所以看相声的时候,别光关注在桌子外头那个连蹦带跳的逗哏,还要细细品味桌子后头那个不动声色却幽默满腹的捧哏。

    舞台上的相声来不得半点虚假,这里没有导演的“调度”,观众笑不笑完全看演员。这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切诠释。可如今,又有多少靠嘴皮子吃饭的“艺术家”,愿意并且敢于回到“台上”呢?

    北京的相声文化根植于皇城根的市井风情。如今的相声事业虽不景气,但也日渐复苏,聚拢了一批年轻观众,得以薪火相传。小小的舞台两张嘴,演绎着古往今来的大小人物,浓缩了北京城的百年沧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