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1日
星期

办公室失语

■米芫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21    [打印] [关闭]

    “小耳朵”成了团队的尾巴

    小蔫最怕开会了,哪怕是每周一上午雷打不动的例行策划会。一想到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她就浑身不自在。

    小蔫的工作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简单说来,就是把团队讨论出来的好想法好创意,或者需要向客户提供的材料,整理成书面策划案。小蔫的文字功夫不错,这份工作倒也还算得心应手。

    唯一的问题出在“说话”上。

    在学校的时候,上课占据了小蔫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甚至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她只需要蜷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默默地,听讲台上的老师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眼中充满了崇拜。她不爱发言,也不爱提问,不过没关系,在课堂上,带着耳朵就足够了。

    私下里,小蔫其实一点儿都不蔫,也挺爱凑热闹。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正式场合,她就脑子发懵,舌头打结,越着急越不知道说什么,说什么都不对。

    当学生的时候这不是什么大毛病,可到了职场,会不会说话就太不一样了。

    两年前,上班第一天开的第一次会,小蔫就被镇住了:讨论策划案的时候,同事们“那叫一个有想法”,个个都那么能言善辩。“看他们互相反驳互相质疑那阵势,真让人受刺激。”其实,坐在角落里的小蔫也提前做了功课,但听了别人的,她暗自庆幸——幸亏没发言,自己的创意太小儿科了,要是让同事们知道了,肯定就俩字:滥俗!

    慢慢地,小蔫掌握了一个策略,再开讨论会的时候,她都穿得很低调,尽量坐在不起眼的地方,避免被领导注意到。万一被点到名非要发言,她也会尽可能地简短,或者干脆抛出一个新问题,引起讨论,这样就能把大家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去。

    效果不错,小蔫成功地躲过了很多次发言,被“当成靶子”这种事也基本上没在她的身上发生过。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小蔫忽然意识到,自己越来越不会表达了。

    每天上班,小蔫都一头扎在电脑前,干会儿活,间或跟同事在msn上不咸不淡地八卦几句,天天如此。除了午饭时间,小蔫的交流对象几乎只有电脑,只有躲在屏幕后面,用键盘敲字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在。

    即便是有限的午饭时间,同事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小蔫也总是听的多说的少。有时候想插句嘴凑凑热闹,似乎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如果别人冷不丁问到她,她总会先“大脑一片空白”,然后再结结巴巴地回应几句,草草结束。

    小蔫整天笑笑的,没什么脾气,人缘很好。只要别人开口,她从来都是“好的,没问题”,领导或者别的什么人交给她的任务,更是无条件服从。

    “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

    “挺好的!”

    “咱们中午去哪儿吃饭?”

    “随便,我都行。”

    时间长了,同事们也习惯了小蔫的“低调”,只把她当成耳朵,有什么需要拿主意问意见的事,也不再找她了。

    “我很苦恼,”小蔫说,“我觉得自己成了团队的尾巴……”

    校园愤青变成职场“潜水员”

    晓波“年轻的时候”原本也是个愤青的——

    大学四年,他在校园网上叱咤风云,发帖、回帖、掀起讨论、组织网聚,样样搞得风生水起。粉丝们把他当成意见领袖,遇到什么事,总愿意听听他的看法。

    5年过去了,现在的晓波却成了办公室里一个地地道道的“潜水员”。

    公司内部也有个论坛,员工们可以实名在上面发帖。内容很杂:有发布通知的,有征求意见的,有讨论业务的,有插科打诨的,有转载八卦的……可每次晓波就只是看,极少发言,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风采。

    提及这个转变,晓波只是说自己“长大了,不再那么冲动了”。“职场上,少言为妙。”他总是摆出这样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刚进这家公司的时候,晓波也是论坛上的“活跃分子”。有一次,他针对某同事发的业务讨论帖,写了好大一篇回复,详细阐明了业务部门和支持部门之间“应该”的关系,观点针锋相对,措辞也比较犀利,内容涉及了公司好些个部门。

    晓波所在的客服部门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投诉电话,好端端就被电话那边的客户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莫名其妙地替业务部门“背黑锅”。他发现,其实,业务部门只要稍加注意一下,很多问题就能解决,麻烦就会避免。可业务部门的人始终觉得,“跟客户解释是你们的事,我们就只管干活。”

    晓波有点儿不忿,他把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意见一股脑儿写了下来。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感觉畅快淋漓,无比尽兴。可他完全没料到,这场网上“论战”很快就在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同事们背后议论纷纷,觉得晓波一个年轻人“没有分寸感”,刚来几天就指手画脚横扫一片,不该在公开场合给老同事下不来台,觉得他这是在出风头……

    直到主管领导找晓波谈了次话,他才意识到自己扮演了职场上一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色。那场谈话的中心思想是:职场不是学校,年轻人应该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太张扬,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晓波当时挺不服气的,但静下来想想,觉得领导说的也有道理,自己确实有些不知深浅了。但他一时还不是很能把握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于是决定保守一点儿:无论什么话,少说。

    刚开始逼着自己不说话确实挺别扭,话到嘴边上,硬是要生生咽回去,那滋味可想而知。可时间一长,习惯成了自然,也就没什么障碍了。后来,这个习惯从网络上蔓延到现实中,开会讨论,征求意见,晓波也不怎么爱说话了。

    就这样,晓波成了公司里一个“旁观者”。“旁观就旁观吧,”晓波说,“话不能乱说,否则就容易祸从口出。枪打的就是出头鸟,部门里好几个年轻人都是因为说错话牺牲掉的。”

    然而交流在职场上是必不可少的。遇到非说不可的情况,晓波总是习惯用邮件代替打电话——把要说的话写在邮件里,再反复斟酌一下,看看有什么用词不妥语气生硬的地方,逐一修改过来;而电话呢,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万一说秃噜嘴了,后悔都来不及。

    慢慢地,晓波变成了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前段时间,一个很久没见面的老朋友打电话找他,正赶上他在开会。

    “一会儿给我回电话。”朋友发短信给晓波留言。

    可是,一连过去了两三天,晓波的这个电话还是没有拨出去。“不知道聊什么好,还是算了吧。”他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