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5日
星期

化学太奇妙了

本报记者 樊未晨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25    [打印] [关闭]
    “刚才还是一张白色的废纸,经过这个水泵抽真空,再经过擀面杖一擀,现在已经变成一张再生纸了”,这个过程太奇妙了,北京裕中小学四年级的李冰青手里举着一张还没有干透的、粉色的小纸饼兴奋地摇来摇去。

    7月16日,几十个北京的小学生来到中国科技馆,参加了已经举办七届的“巴斯夫小小化学家”第一天的活动。孩子们亲手参与了6项化学实验,通过对眼前的瓶瓶罐罐的摆弄,他们不仅了解了基础科学知识,更体验了科学的奥妙。

    张莹莹也来自裕中小学,她正在用玻璃棒小心地搅拌着烧杯中的白色黏稠物,“我们在做发胶”,张莹莹头也不抬地说。她和另外一个男同学一组正在把一种有“小泡泡”的液体变成可以使用的发胶。原来熟悉的小瓶小管现在都有了更科学的名字——烧杯、滴管。

    紧接着他们往装着黏稠物的烧杯中又滴入了3滴无色的溶液,给孩子们充当指导老师的大学生介绍,这是一种碱性溶液,可以跟烧杯中呈酸性的原料中和,使得原料的黏性增大。另外,这种溶液中还含有丰富的可食用的维他命元素。

    在老师的带领下,张莹莹充分地搅拌了烧杯中的黏稠物,然后用吸管取出一滴滴在一张小小的PH试纸上,试纸的颜色是红色的,再加入几滴无色溶液,搅拌后再滴到试纸上,试纸的颜色变浅了,“光用眼睛看,看不出一点儿变化,可是这么一试却发现跟刚才的颜色不一样了,太有意思了”,桌子前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

    张莹莹又用吸管吸了几滴无色的液体滴入烧杯中,顿时,烧杯中飘出了一种淡淡的香味,他的同伴在烧杯中滴入了几滴橙色的液体,烧杯中的黏稠物立刻变得色彩鲜艳了。

    经过几个步骤的操作,由张莹莹亲手制作的发胶完成了,她迫不及待地向老师要了小袋子,把发胶装了进去,“这是我亲手制作的能吃的、有香味的发胶,我要带回家去给爸爸妈妈看看,然后收起来谁也不许用。”

    “化学实验的现象很明显,特别能吸引小朋友”,北京化工大学的郭博士说,“因此,化学是最能激发孩子科学兴趣的课程,是引导孩子走上科学之路的最好途径之一。”

    “我从没做过化学实验,这次觉得太有意思了,我长大要当个化学家”,李冰青的话很好地印证了郭博士的观点。

    也有遗憾。

    不少孩子表示疑惑,为什么学校里没有这么有意思的课。

    “其实,学校的化学课和这里的化学课是一样的”,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徐延豪博士说,“这里有什么样的实验学校也会有什么样的实验,只是在学校由于考试的重压,孩子们无法真正体会课程的魅力,在校外教育机构,孩子们身上没有了任何压力,他们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科学本身的奇妙就能被他们体会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