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

三个团干部创造的奇迹

——危难时有效组织8600名志愿者
本报记者 崔玉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27    [打印] [关闭]
    范晓华是团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委书记,也是四川绵竹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5月12日至今,她已经安排了30多支志愿者团队,协调志愿者8600余人。团绵竹市委只有3个人,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协调组织如此众多的志愿者队伍和人员?

    半张办公桌、一支签字笔、一张写着“志愿者招募点”的A3纸,这就是团市委的临时办公处。地震发生时,范晓华只从办公室里抢出一面团旗,就把它绑在办公处边上的市政府大门上,一时间,志愿者都涌了过来。这里每天都能接待上千名志愿者,很多人一来就吵着要上一线,团市委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劝导他们,所以一开始工作量很大。

    5月13日,志愿者高涨的热情已经使团市委3人分身乏术。于是,他们从志愿者中选出6名牵头人,每名牵头人再发展四五个骨干,二十几个骨干志愿者起到了控制局面的作用,但怎样才能使志愿者的服务更有效?范晓华又出了新招儿——给“散兵游勇”分组,就这样成立了登记报名、车辆调配、后勤保障等工作小组。

    慢慢地,震区条件好些了,绵竹市的志愿有了标牌、胸牌,还制作了倡议书,志愿服务培训也渐渐开展起来,有些志愿者队伍还有了自己的名字。

    让范晓华欣慰的是,在绵竹的各个角落——墙上、牌子上都可以看到老百姓写的“感谢志愿者”字样。“当时,很多绵竹青少年的心愿就是能带一枚志愿者徽章。”她说。

    在接受采访时,范晓华有感激,有歉意,也有自豪。

    “来了很多志愿者,帮忙做了很多事,我应该感谢他们,但团市委的工作量太大,有时只能给他们打个电话,连面都见不上一次,谢也道不了一声。”

    范晓华同样为在第一时间主动承担责任的团干部感到自豪。据悉,在这次地震中,绵竹市的团干部及家属共有8人遇难、25人受伤。震后,绵竹团组织建立临时团支部32个,红领巾图书室23个,成立青年卫生防疫突击队、抗震救灾宣讲团等队伍40余支,服务群众达7.5万人次。范晓华说:“基层团干部们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休息一刻钟、吃一顿热饭、洗一次澡都成了最大的奢望。”

    从开始的一张稿签到后来的白纸,慢慢有了表格,又建起了网站——绵竹的团干部们想记录下每个志愿者的名字和故事。尽管不太现实,他们却仍在努力,“只想对志愿者有个交代”。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志愿者需要做的工作更多、更具体了。

    “6月10日之后,我们的职能不再是不断地派人深入灾区,更主要的是协调、服务。”现在,团绵竹市委已经将志愿者服务点“下放”,共青团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结束当晚,范晓华就返回了四川,全身心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