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周再生”
履历表还显示,主人公周华,有过18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前是部队副团职干部。1991年转业后,在国家部委机关干过两年科员。
可从1993年起,这名曾肩扛两杠三星军衔的中校,曾在部委机关坐过班,长得高大、魁梧的汉子,竟与俗称“破烂”的废品打起了交道。这一干就是15年。
在周华和他的同事眼里,“破烂”里能淘金。他们管“破烂”有一个专业称呼,叫做“再生资源”。他们把自己的公司,一家带“中”字号头的企业——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为“中再生公司”。
15年来,周华受组织上安排,在“中再生公司”先后5次变换工作岗位,他用科学的方法,把最不好管理的行业管理得很好。对妻子重病和父亲去世等诸多不幸,他权衡“小家与大家,孰轻孰重”;面对市场“潜规则”和来自各方面的物质利诱,他清正廉洁,一尘不染。
周华所在的办事处地处苏南常州,他所从事的行业将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试点经验,常州市长王伟成亲切地称周华为“周再生”。
把最不好管理的行业管理得很好
2005年1月,周华调任中再生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来到这里后,他很快发现,要将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点多、面广、线长、散乱的现状,整合转化形成规模效益,并非易事。
他先从整顿货场秩序入手。要求辖区内各个货场的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做到“收破烂”的地方不破、不乱。规定货场每天要做两次清扫、两次洒水,货物分类堆放、码放齐整,保证场区干净卫生、员工衣着整洁。
周华大力推行具有公司自身特色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票据流”各自封闭运行、数据双向验证、岗位相互制约、责任界定明晰的管理模式。
办事处监管辖区货场,货场负责货物进出周转和向再生公司总部网络实时发布货物进出信息,再生公司派驻利废企业的人员负责查收货物并向总公司反馈收货信息,公司总部经核对货物数据后向货场拨付资金。利废企业只与再生公司签订协议并结算,销售发票由公司总部统一开具。
这一管理模式,在公司总部、办事处、货场、利废企业、送货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制约机制,把发生问题的风险降至最低。
常州办事处在周华的带领下,经营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经营规模是周华上任前2004年的5倍,实现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四分之一,名列中再生公司各地办事处之首。对此,一位同事不无感慨地说,“周华用科学的方法,把最不好管理的行业管理得很好,实属不易。”
“他就是那样的人”
在周华的日记里,有这样两句醒目的格言: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周华说,上一句,是他告诫自己如何做人的;下一句,是他告诫自己如何做事的。
来到常州,周华才知道,他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因为诱惑太多,权力太大,谋私太容易。大量的现金交易,特别是废旧物资销售发票可以作为下游利废企业进项抵扣的特性,使一些不法商人为搞到发票不惜采取行贿等各种手段,稍有不慎,不仅会毁掉个人,也会毁掉整个公司。
周华坚持把决策监督和具体执行分开,他自己只负责决策,不管理具体业务;只负责审查预算,不审批开支经费;只负责合作企业的资格审查,不签署具体经营合同。日常经营活动由各货场独立开展,周华只负责监管审查。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管权的分离,明晰了各项经营活动的权力和责任。
周华认为,要做到廉洁,就必须重视小节。他到利废企业考察从不在企业吃饭,有的老板说:合作归合作,吃饭归吃饭,两回事,就算交个朋友,增进一下感情。可周华清楚:这一“增进感情”,说话的口气就不硬了。所以,每次他都是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
即便如此,还是经常有人不断试探周华,爱唱歌吗?爱打牌吗?……凡此种种,试图打开缺口。对此,周华一概以“不会”、“不喜欢”对之。
有人不解,问周华有什么爱好和习惯。周华说:“爱看书,早上跑步,晚上散步。”周华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这样,简单而健康。
每年春节过后,周华总要从北京带回“全聚德烤鸭”、“六必居酱菜”去合作企业走访。既避免了春节前你来我往、吃喝宴请的俗套,又体现了对合作企业的关心和情谊,使合作企业深受感动。
日子一久,那些私企老板们从认为周华“琢磨不透”、不可理解,到由衷地佩服、信赖。这是企业间实现真诚合作并促使常州办事处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无形动力。
“他就是那样的人!”了解他的同事都这样说:“周华从部队转业以后,除了每到一个地方,能够用自己的创业精神,改变落后单位的面貌外,在廉政方面,他用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廉政建设,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报常州7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