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

范许洋:谁还记得抗战老兵

作家 赵健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30    [打印] [关闭]
    中国现在还有多少幸存的抗战老兵?他们的境况又如何?恐怕没人能够准确回答类似问题。我们这个民族是健忘的。

    但在浙江天台县,有人花若干年时间,一个一个地,把这些当年为民族利益上前线杀敌的老人找出来,公布他们的近况,并试图尽自己所能予以周济和改善。

    此人就是范许洋,我与他交往始于10多年前。大概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编发过一篇长文,作者追寻那些抗战老兵如今的踪迹,其中说到一个怀揣荣誉证书,却不得不以乞讨为生的老人,而即使以乞讨为生,仍保持着一个老兵的尊严。不久便接到一个电话,是范许洋打来的,说看到报纸了,愿意像供奉父亲一样认养这个老兵,希望能提供联系地址,他自己去接人。

    老人是作者无意中碰到的,且以乞讨为生,又哪里找得到?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去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我收到一份范许洋的来稿。说他与同事“在逐村挨户执查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弥足珍贵地见到了尚艰难地幸存着10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因为“悱恻难安”而“不揣卑微地提呈自己的一点建议:政府应该拿出点资金补贴这些风烛残年的抗战老兵,让他们治愈病体,含笑多看几眼曾是他们出生入死参与战斗保卫下来的伟大祖国。”

    天台县于1939年底曾获全国抗战模范县,当时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在中共地下党员丁魁梅(原中共省委书记刘英夫人)共同参与策动下,有1714人组织志愿兵团投入到抗日前线英勇杀敌。

    现状却是,他们中后来参加解放军的境况还好些,那些从政府军因伤残或其他原因归乡的,因为随后的政治变动,就再也无人关照,即使生活非常窘迫,仍得不到一点救助。其中有些人处境可以说十分悲惨。譬如王浊士,去年就已88岁,家住三合镇黄务村,1939年随天台志愿兵团出征,首战在沦陷区萧山就被敌人的炮弹击成右臂重伤。日寇投降后因失去战斗能力被国民政府遣散回家。不能参加劳动,长期卧床。现由一位58岁自幼残疾而又痴呆的女儿照料着。

    范先生为此曾向有关方面多次发出吁请,相关部门倒也并非无动于衷,但有心帮助,却一时找不到政策依据,因此难以下手。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在街上设摊募款,这才筹集起7000元钱。当他把其中1000元送到一位老兵手里时,那个老兵当场跪下,感恩不尽,说共产党总算想到了我们这些老兵了,范先生忍不住也跟着跪下来。

    同时他继续寻找,到目前为止,天台境内尚存抗战老兵的数字已增加到30名。我不知道这是否可算国内最完备的记录。

    今年七七前夕,范先生把这些老兵的照片与资料一一传给我,除了在报上发文之外,我还把它们都贴到博客里。一些网友看了,很受震动,表示要捐助,但不知如何操作;有个热心朋友还费心募集到一笔较大的款项。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范先生,以为他会很高兴,收到的却是这样一条短信:“祷求能从政府立策方面再费神一下。”原来他考虑的不仅是眼下解困,还有社会的公正。

    范先生我至今没见过。与他通电话,是个感情容易激动的人。经询问才知道,他自己就是抗战老兵的遗腹子,父亲新婚4个月,就为民族大义感召毅然踏上战场,当年就牺牲在安徽广德(解放后获革命烈士证书)。

    “哪能因为参加的不是共产党部队,就不承认这些老兵贡献,他们可是一天两餐稀饭,拼命跟日本人干的啊!”说到动情处,范先生潸然泪下,我听得同样潸然泪下。

    此事已有些眉目,让我觉得对老兵、也对自己是个交待,否则于心何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