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幸福的选择
前所未有的挑战
烈日炎炎的7月,酷暑难当。在四川省东汽中学板房教室里,因为学生们在自习课上吵闹,初三(2)班代理班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志愿者王志鹏,第一次向这些正在备战中考的孩子们“发了火”——
“我们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这里来,不是陪你们玩的。这里的每张桌椅,你们的一日三餐,都是很多人付出的努力。中考到底是为了什么,请你们想清楚……”
东汽中学所在的德阳市,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学校原有学生895名,地震中遇难314人,受伤336人。灾难不仅毁掉了孩子们的家,夺去了亲人和同学的生命,也使不少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继续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王志鹏是以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灾区服务队队员的身份来这里的。“到德阳10多天,我只去过一次市区,到一家书店把所有中考教辅资料都看一遍。”王志鹏说,“在父母、老师面前,我们还是孩子,可来到这里,面对这些刚刚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孩子,我们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从1997年开始,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实施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1年来,近千万名青年学子在暑期奔赴山乡、村寨、医院、学校,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三下乡”队伍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39支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灾区服务队,在一个月时间里,近万名大学生将深入四川等地的灾区一线,开展支教培训、卫生防疫、心理调适等志愿服务。这不仅是对大学生们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对11年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和运作机制的一次集中检验。
6个女生挤两张床,白天帐篷里四五十度高温,没有热水洗澡,偶尔经历余震,暴雨后帐篷内积水没过脚背……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上海师范大学女生周秀丽早有思想准备,因为心脏不好,父母坚决反对她来灾区,可是一心想为灾区做点事的她还是偷偷来了,到了绵竹才给父母打电话。
北京物资学院大四学生赵博告诉记者,因为曾有家人为国牺牲,80多岁的老奶奶担心孙子的安全,希望他不要去灾区。“奶奶看我的态度很坚决,对我说,要去就得好好干,别给咱家丢人。”
出发前,赵博在博客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是在践行我的入党誓言。”很多同学看了他的博客都给他留言,给了赵博很大动力。
在这次“三下乡”队伍中,也有一些川籍大学生,对他们来说,这次社会实践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北京邮电大学大四学生张正洵的家乡就在北川,“5·12”地震发生后,他于14日就赶回北川参与抢险。11位亲人不幸遇难,给这个男孩带来了难以承受之重。“我是不敢回北川了,但又想为家乡做点事,所以来到这里。”目前在什邡服务的张正洵对记者说:“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我也想把这种关爱传递给别人;我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别人也可以。”
灾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雎水镇,是绵阳市安县最边远的一个小镇,70%是山地,离汶川只有30公里。雎水中学就坐落在一座山脚下,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四川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
四川师大团委书记朱建军告诉记者,这20多名学生,已是学校第12批来雎水镇的志愿者了。前面几批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村民搭建帐篷、收麦插秧、防疫和心理安抚,部分志愿者还协助当地政府下乡进行灾情统计。
了解到群众迫切希望孩子尽早复课,志愿者们又与镇上的中小学老师一起,挨家挨户对学生进行家访。在雎水镇教场村,为了克服没有教室的困难,志愿者们把一间废弃的房子改造成了教室。现在接收的孩子已经从20多个发展到40多个。
雎水中学的崔校长对记者说:“这些大学生到来后,给了我们复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白天带孩子上课、做游戏,晚上还和村民一起联欢。很多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村民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做,现在,他们的情绪也好多了!”
7月22日晚,四川师大的志愿者们在板房区一块空地上举办了一场锅庄舞会。音乐声响起后,李雪梅、牟凌两名女生带着村民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很快,这个被五六百人挤满的舞台成了欢乐的海洋。在场一个村民用“巴实得很”(四川方言,指很好)形容了自己的感受。
“出发前,我们担心除了支教,来这儿还能做些什么。在火车上,我们召开了临时党支部会议,达成了一致:灾区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徐征告诉记者,到达云西小学后,30名志愿者首先帮助学校做了一些复课准备。志愿者们顶着烈日从危楼里抬钢床、搭电线、搬课桌,还亲手安装了1000多套桌椅。
得知学校的语数外基础课程都可以由原来的老师承担,他们决定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开设一些其他课程,如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鼓励灾区的孩子们积极投入到现在的生活中去。
“很多大学生没进过课堂,没想到讲得这么好!”云西小学的一名老师说,他们打算让这些大学生开几堂示范课,和当地老师交流一些教学经验和感受。
每天都在接受洗礼
7月21日,是什邡市师古镇云西小学复课的日子。
学校操场上,鲜艳的国旗再次冉冉升起。虽然前一天刚下过暴雨,脚下的地面还是泥泞的,但是齐刷刷的队礼已经表明,再艰苦的条件也无法阻挡孩子们对复课的渴望。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志愿者吕丰泽说,“每一天,我都在接受洗礼。”
云西小学校长钟勇,在强震中指挥学校老师在一两分钟内,安全疏散转移千余名师生,创造了无一人重伤的奇迹。而今,钟校长自己却仍然住在危楼中。志愿者刘备说:“有一天我忍不住问钟校长,你怎么还住在危楼里?钟校长说,‘在我心里,那不是危楼’。他是真的把学校当成了自己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7月23日,是一个让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于雷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服务于什邡市师古镇云西小学的于雷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板房教室。看到大灾过后,一些学生忧郁的眼神,于雷决定鼓励他们把心中的梦想写下来。
一个叫李鑫的小朋友这样写道:我的家乡在北川,我想当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重建北川。一个从红白镇转学过来的7岁小女孩说:“我曾经有很多很多梦想,现在只有一个梦想,希望地震不要再发生……”
“那一刻,我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我让全班高声喝彩三次,告诉他们,这样梦想就会实现。还让那个女孩把愿望写在纸上,折成飞机飞出去,那样就能梦想成真。”于雷说,“来到这里,真的是我一生最幸福的选择!这里每个人都带给我太多的感动。”
从小在成都长大的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秦榛坦言,“我们来这里不仅帮助了灾区群众,这里的老百姓也教育了我们。在这里,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感恩。”
为了把这次社会实践工作做实,四川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董杰和学生们一起“下乡”,吃住在一起,亲眼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
“这些学生真的是接受了锻炼和教育,过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了解社会、锻炼能力,而这次实践更使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得到升华。”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新起点
“没关系,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在心理志愿者的鼓励下,绵竹市拱星小学六年级学生王静开始在沙盘上搭建她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上海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严颢对记者说,再过几天,他们就要离开这里了。心理辅导需要较长时间,短短十几天时间,并没有达到他们来时的初衷。“我们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让孩子们体验快乐。如果现在强行介入,反而会造成伤害。”
严颢说,“一两个月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学校已经和团德阳市委挂钩,长期结对,以后每年都会过来。”志愿者们还通过调研,为拱星小学的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回去后可以对案例进一步分析,并且为当地学校培养了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
四川师范大学则与绵阳市安县雎水镇签订校镇合作协议,通过大学生志愿者顶岗实习,让当地教师到四川师大学习,对受援学校灾后重建进行软硬件支持,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环境。
在德阳的东汽中学,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书记李言明告诉记者,“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已和东汽中学成为共建单位,在此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寒暑假学生都可以来实习,这是一种‘双赢’。”
据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李小豹介绍,下一步,共青团学校战线将以本次志愿服务活动为开端,着力加强服务灾后重建的长效机制建设。各高校将确定一批稳定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今后长期服务灾区、支援灾区的阵地依托,同时建立“一对一”(即一所高校对应一所灾区中小学校)的定点帮扶和志愿服务接力机制。
本报北京7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