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就等于没有灵魂”
吉利大学现有17个学院、110个专业,拥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同样规模的公办大学,至少要有近万人的教职工队伍,这会成为学校迅速发展的沉重包袱。而在吉利大学,“一人顶十人”,教职工队伍只有1000多人。另外,在公办大学,职工不能随便辞退,一旦进了学校,除非犯有严重错误,诸如一般的工作不敬业、教学效果差等问题,校长也很难从学校里把其清除出去。而在私立大学,如果哪个教职工不能胜任其工作,教学或管理效果不达标,学校第二年就不与他续签合同。正是这些使得江树人校长在吉利大学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我身体挺好,精力也挺充沛。另外,我又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工作了几十年,应该说是积累了一些经验。”江树人教授对办好吉利大学充满了自信,他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欣然接受了吉利集团的多次盛情邀请,同意出任吉利大学的校长。
江校长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还显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从国家层面来说,一方面是,我国高教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跨越式发展和突破性成就,但在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总的来说,其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与四个现代化提出的人力资源水平和要求,依然相去甚远。
有研究报告称,我国大学毕业生总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平而不尖”。换句话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培养的数千万大学生工作尚可,但创新不足。这和近10多年来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的、说学生大多数属“高分低能”型的说法大致相近。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说,一方面企业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渴求大批掌握专业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每年新招聘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真正马上就顶用的很少,不经过企业数月乃至半年一年不等的再教育培训,几乎无法上岗顶班工作。
这种情况年复一年出现,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责怪大学生本人,而应当从统计学上看,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存在某种问题所致。总而言之,是到了该反思我国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乃至整个培养模式的时候了。
正是出于对现有高等教育弊端的认识,江树人希望找到一个施展自己教育理念的舞台。他认为,现在在吉利大学,他有了这样的舞台。
他说,“思路决定出路。倘若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就等于没有灵魂,就是投入再多、管理再严,也无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无法在国内外产生足够的影响。”
吉利大学经过8年多的发展,滚动投资8亿元,目前由于办学条件较好,就业优势较为明显,在社会上已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学校的长远目标是借鉴世界一流私立大学的发展经验,努力将吉利大学办成“百年名校”。
因此,江树人认为,吉利大学今后几年的发展应在内涵上下工夫,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又不可能与国立大学一样。他认为,办出吉利大学的特色先要把学校的定位搞准确,即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他举例说,进中国农大生物系的学生,毕业的去向是念硕士、博士,或是就业进科研部门,搞基因转接、生物克隆技术。但是,在生物这个领域里,缺乏一些技能型人才,如生物技术领域,缺乏组织胚胎转移、操作型人才,如发酵技术领域,缺乏组织培养技术人才。吉利大学就是培养这种应用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还比如,吉利大学开设的茶学茶艺与营销管理专业、高尔夫草坪管理专业、卡通漫画专业、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就和学校的定位符合,和市场需求符合。
而对于吉利大学的发展,江树人已“胸有成竹”,他把这个学校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现阶段是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并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阶段,就是开展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适当的研究生教育。在某些学科领域,也可以招研究生,比如可以跟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或者与吉利集团的吉利研究院相互配合,甚至建博士后流动站。第三阶段,一定要在科研工作上有所突破,学校某些学科领域在国内要很有影响。在少数领域里,学校可以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学校也准备投资建立一些实验室,为这些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条件。他们可以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可以申报国家级的课题。第四个阶段,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国际化、综合性大学。
“当然这个路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但是,当我们想到世界上的名牌大学当中有80%是私立大学时,我就想中国未来肯定会在私立大学当中出现名牌大学,也希望吉利大学能够不懈努力,首先跨入世界名牌大学的行列。”江树人校长说这段话时语气十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