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务院学习的动力在哪里
看到这样的新闻很感欣慰,尤其觉得地方各级政府都应该学习国务院好榜样。
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衙门”广泛存在的浪费能源行为,我印象很深。像我家,夏季一般只有最热的两个月用空调,而且不是整天开,开时门窗更是紧闭。但我所在这个社区的居委会,则是从5月开到10月中旬以后,更夸张的是,不但人白天长时间离开房间时不关机,而且开空调时都敞着门。在常去逛逛的江边观光带,其管理处虽说隶属绿化部门,但不仅有着两辆大排量的公车,最近还将普通管理人员的坐骑,一律从自行车改成了威猛“拉风”的摩托,每天在观光带上烟尘突突地驰骋着……类似的情景,相信每一个生活在基层的人都见怪不怪了吧。
我们当然都希望各级地方政府都能变得像国务院那样,自觉自愿地自我约束,厉行节约,为整个社会的环保带个好头。但这样良好的意愿实行起来恐怕没那么乐观。首先,国务院能这么做,与国务院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比较高有很大关系,那是一个人尖子扎堆的地方。当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普遍较高时,环保节能的自律性也就会比较高,相关的节能措施也就更容易推行。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一般比不了国务院工作人员,很多人的想法还停留在“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层次,如敞着门开空调更舒服,骑摩托比骑自行车更便捷,等等。
环保节能当然应该建立在全民环保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环保毕竟不同于学雷锋,不完全是一个思想问题,它也是一个安全问题,必然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我们可以参看一下《京都议定书》,在减排温室气体上,它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对发达国家就有强制性指标。因为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负有更大的责任,也有更大的能力,所以应该承担更大的义务。而在国内,作为一个传统上行政主导性的国家,政府在中国社会中所负有的责任及所拥有的能力,都是其他社会力量不能相比的。所以,在环保节能上,中国的民间社会应该更多地被引导教育,而政府则应该更多地被强制要求。当然,既然是强制,那就需要动力,动力从何而来呢?
我以为,最大的动力还是应该来自被赋权的民众。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在我所居住的这个社区,我们这些居民能够选举出一个代议制机构,掌握居委会的财政预算,那我们这些早已对敞着门开空调等浪费行为很不满的民众,就一定会对此提出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并推动其得到严格执行。进而,社区居委会也可以凭借这些严格的环保节能措施而获得道德优势,更好地领导整个社区的环保节能工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而不像现在,社区居委会一张贴什么号召环保节能的宣传品,或一公布某些措施,我们这些居民情绪上就先抵触一下: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别人!相关的宣传和措施自然不免会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