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民的“吉祥天使”
倾注一片真情 暖热一方土地
大医精诚,大爱无言。46年来,临夏医疗所共派出高原医疗队150多批次,为少数民族群众义诊40余万人次,免费发放价值60余万元的药品。医疗所官兵的足迹遍布临夏、甘南和四川北部、青海南部,留下了一串串爱民为民的感人故事。
2003年11月,医疗所官兵到夏河、玛曲、若尔盖和循化等地巡诊,由于牧区群众居住分散,有的地方还不通车,大家只好背着药箱和器械跋山涉水,有时一天要步行五六十公里山路,为群众送医送药。
一天,藏族牧民扎西拉毛大汗淋漓地跑来找医疗所官兵,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大夫,快救救我女儿!”
原来,扎西拉毛家3岁的小女儿不小心吞下一颗大豆,堵住了气管,10多个小时也没有把大豆取出来。年近半百的主任医师朱柏龄,看到情况万分危急,什么都顾不上了,就用嘴含着导管,一口一口从孩子的嘴里往外吸脓液和黏痰,半蹲半跪着操作了近4个小时,才通过气管镜艰难地用镊子一点一点夹出泡胀了的大豆,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2001年冬天,医疗所门诊部来了一名黑黑瘦瘦的男青年,身上穿着单薄的衣裳,怀里抱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幼小婴儿。门诊导医把男青年领进了军医李亚东的诊室。
男青年的孩子才3个月大,却不幸患上了“先天性幽门梗阻”,无法正常饮食和代谢,病情严重,急需住院手术。
李亚东诊断完,要男青年快去交费办理住院手续。男青年把家里仅有的500元钱全带来了,而这根本不够手术及治疗费用。见此情景,李亚东决定先收治住院,再慢慢解决费用问题。
准备手术时又遇到点麻烦,由于患儿是AB型血,与其父母血型不符。李亚东知道自己的血型恰好和患儿相同,于是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赶快抽我的!”为患病的孩子无偿献血200毫升。顾不上休息,李亚东紧接着亲自手术,最终使患儿转危为安。
患者病愈出院时,李亚东把500元钱塞到孩子父亲手里:“给孩子买点营养品吧,算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
2004年2月的一个周末,天降大雪。驻地公交公司一辆客车因雪后路滑,发生重大交通事故,20多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快送解放军第七医院(医疗所前编制名称)!”救援人员赶到事故现场,首先想到的是临夏医疗所。
伤员一被送进来,医疗所立即启动“全天候”应急绿色通道,官兵们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地展开了抢救工作。经过连续几天几夜的紧急救治,医疗所官兵创造了这起事故受伤人员无死亡、无残疾、无后遗症的奇迹,把事故损失降到了最低。
珍视兄弟情谊,呵护团结之花
临夏医疗所的荣誉室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锦旗和奖牌,其中仅有关“民族团结”的就让人目不暇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全军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荣誉,见证着医疗所坎坷而辉煌的历史,昭示着官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一年秋天,甘南州夏河县某中学两名学生因小事争吵起来,一名藏族学生用水果刀失手将一名回族学生捅成重伤。
救护车呼啸而至,受伤学生被送到了临夏医疗所。
没想到,受伤学生的亲戚和乡邻,也聚集到医疗所门口,声称要找那个藏族学生算账。对方也不示弱,召集了亲朋好友严阵以待——一场冲突一触即发。
医疗所官兵认识到事态严重——必须马上缓和局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能否成功救治受伤学生,是处理好这起纠纷的前提和关键。医疗所领导一边组织医护骨干全力以赴救治伤员,一边出面做双方群众的思想工作。
经过耐心细致的劝导,双方群众都缓和了情绪,握手言欢。“解放军同志说得对,各民族同胞是一家兄弟,我们不能干傻事。”不久,受伤的回族学生康复出院,重新回到课堂。那名藏族学生真诚地向他道歉,两人关系和好如初。
近5年来,医疗所先后配合当地政府成功调解了10多起群众间的纠纷和矛盾,为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春节刚过,从舟曲县麻仁牧区赶来医疗所看病的藏族夫妇巴仁和才旦,由于语言不通、沟通困难,与值班医生因误会发生争执。那对藏族夫妻生气地返回了牧区。
所领导得知情况,严肃地批评了值班医生。第二天,医疗所派医生、护士携带药品,驱车200多公里赶到麻仁牧区,几经周折,找到了巴仁和才旦夫妇,真诚地向夫妻俩道歉,并用车把他们接回医疗所进行精心治疗。
此后,为方便各族群众就医,医疗所专门聘请了藏族翻译导医员,开设了藏族群众就医免费旅社,开通了市区免费接送医疗车,还为穆斯林患者修建了清真餐厅和礼拜堂。
为给少数民族地区留下“不走的医疗队”,医疗所先后帮助地方培训了2200多名“赤脚医生”和技术骨干,为驻地建了37个乡村医疗站。他们与青海省同仁县多哇乡卫生院、甘肃省临夏县先锋乡卫生院结成了帮扶对子,定期派专家到卫生院坐诊,开展义务巡诊,进行技术帮带,为两个卫生院捐赠了价值8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临夏医疗所官兵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实服务人民的誓言,书写着绵延不绝的大爱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