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
星期

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是种时尚

本报记者 郭剑 实习生 许元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8-08    [打印] [关闭]
    北京清河一小的朱悦同学是个好动的孩子,他自称:“课余时间都在运动,想咋玩儿就咋玩儿。”但小朱悦仍然觉得课外活动的时间太少,有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玩儿。

    像朱悦这样的小学生尚嫌课外活动时间太少,课业压力更重的中学生就更没时间参加课外锻炼了。中关村中学的陈美同学自嘲说,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这是自己仅有的课外运动。陈美没有固定的运动习惯,课余时间锻炼很少,体育课也经常“开小差”。她也知道体育运动有利于健康,但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她只能在大部分课外时间里埋首书山。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中小学生一周要上3节体育课,合计时间约为120分钟。对此,有青少年健康专家指出,中小学生每天至少应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仅靠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需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家长和学校重智轻体,而实际上,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智慧。在德、智、体三方面中,“体”是基础,也是最关键的。

    陆士桢说,重智轻体的观念必须转变。汶川地震幸存学生中,有不少是被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所谓“坏孩子”,而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孩子”却根本没有能力在这场灾难中自救。这种现象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思考。

    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向记者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孩子从小就享受4名保姆的贴身呵护,长到11岁都没摔过一次跤。他有生以来摔的第一跤本不是很重,但由于他平时缺乏应有的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很差,在身体失去平衡后的瞬间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结果半边脸上的皮肤全被搓掉。

    陆士桢教授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修身养性,排斥身体对抗性运动。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青少年文静有余活力不足。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入时尚的体育观念,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全民体育热潮,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生活方式。如果体育能够成为一种国民行为、一种受到追捧的风尚,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容易多了。

    除了转变观念、清除体制上的障碍,社会也应该为青少年提供足够的辅助设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何文义认为,应该在社区现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推广适宜青少年的体育项目,如粘靶球、毽子、抽陀螺和单双杠技巧等。各大体育场馆也应对青少年免费开放,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到专业场地锻炼,也更能保证他们的安全。社会也应考虑青少年的运动需求,组织一些专业或非专业的辅导团队引导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

    本报北京8月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