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完美与缺憾
作为奥运会的主办方,主办这样一场盛会,秩序,应该是一个主要的考量。作为可以容纳9万多人、也必定要容纳这么多人的主场馆,鸟巢的设计,就包含了很讲究的秩序内涵。各个通道宽敞合理,各个区域标志清晰,入场的人,无论多少,都可以像流水一样非常自然地流到自己的位置上。无处不在,却又不显山露水的志愿者,既可以随时随地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也足以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及时反应。退场的时候,近10万人,走出场馆,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分流到若干配套轨道交通的车站,很短的时间分散开去,各回各家。让这么多人有序进场和撤离,不容易。想起当年在工体看场球赛,散场之后,出门找不到北的人不在少数。场内不乱,场外难免会有点小混乱。
从鸟巢的设计建设,到几次彩排和开幕式的组织,处处可见奥运会主办者的精心和匠心。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国际上的一片嘈杂声中大声称赞主办者,显然不是例行的客套。作为主办者,北京用自己的行动,包括这种精心设计的良好秩序感,打动了他。从以往的历届奥运会来看,奥委会主席这样的表态,很是难得。不过,从来构成秩序的要素,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管出来的秩序,一个是人们的自发秩序。在任何时候,只要把管理的人员和手段强化到一定程度,再混乱的场面,也可以管出个条理来。但问题是,奥运会必得有成千上万从四面八方来、自己花钱买票的人来观看,想要让这些人有内生的组织,似乎不大可能。让这些人自发地遵守秩序,尤其是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保持镇定,避免拥挤踩踏,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得依靠他们在陌生环境中养成的一种默契和自觉,一种源于自我意识的秩序感。志愿者和场地工作人员再多,如果观众不配合,秩序还是保障不了。必须承认,从三次开幕式彩排到真正的开幕式,奥运会的秩序,从管和看两个方面来说,都相当完美。从晚清以来一直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的中国人的公共秩序,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界面前。
只是,秩序的追求,往往也难免有过头之处。看开幕式演出,等于是看一场大规模的文艺表演,无论是看文艺表演还是看体育比赛,作为看客,其情绪的发泄和表达,往往都是自然的,是由表演或者比赛本身激发出来的。只要这种情绪的宣泄和表达不过分,没有骂大街或者其他有碍观瞻的地方,都是可以允许的。由于每个个体对表演和比赛的感受不同,个性不一,一般来讲,不大可能要求整齐划一,要欢呼,都在点儿上,要鼓掌,都在该鼓的地方。但是,我们看到,在会场上,总是有一些穿着制服的俊男靓女,在指挥和鼓动人们欢呼,操纵摆布人浪。这样做,似乎很有秩序,也很好看,但身在其中的某些人,却不一定感到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