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马里修几座篮球场
上个月,由英国路透社记者制作的一段视频在YOUTUBE播出,引起不小反响。视频里,一群马里姑娘在首都巴马科的一个露天球场一板一眼地训练、比赛,渴望着出头的一天。球场的两个篮球架只有一个相对完好,另一个已开裂了两处,地上甚至没有水泥,每拍一下球,都会扬起很大的尘埃。
这一幕对曾在马里生活了整整一年的我,是再熟悉也不过的。那个篮板裂了两处的篮球架,在巴马科已算奢侈品——因为它们至少还有球网,更多马里少年只能在破旧不堪、没有球网甚至没有篮圈的篮球架下圆他们的篮球梦。
马里人是非洲平均身高最高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苏丹),巴马科大街上,身高超过一米九甚至两米的男性、超过1米85的女生比比皆是,被认为是非洲最适合篮球运动的民族之一,不少球员效力于美、法、西班牙等知名球队。
但和男孩子相比,在马里,女孩子从事篮球运动更为不易。马里是穆斯林国家,不少家长觉得让自己女儿穿着背心短裤抛头露面“不雅”,还有些家长唯恐女儿因篮球运动变成“肌肉女”而嫁不出去,因此对女孩子打球多加阻挠。然而,马里女孩对篮球的兴趣却与日俱增,我在巴马科时,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在路边黄土球场上打球的女孩,虽然球技差些,举手投足却十分认真勤勉。
马里是个穷国,人均年收入仅290美元,很多人家买不起篮球。我经常看见一些玩球的女孩子,只能玩富人淘汰下来的破球、橡胶球,甚至只能用练习投篮的手缝布球。一些稍稍正规、担负培养篮球苗子的业余俱乐部倒是有篮球,但场地依旧是黄土的,不用力拍,球就弹不起来,以至小队员的动作往往都是变形、不规范的。很多这种业余球队全队只有五六双球鞋,换人时往往必须连鞋一起换。
国家队的待遇当然要好得多,她们得到一些资助,可以去西班牙和毛里塔尼亚集训。2007年,马里女篮以大黑马的姿态击败训练条件好得多的塞内加尔队,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入场券,球员因此赢得了每人一幢住房和一笔“不低于2000美元”的奖金。在马里这个穷国,这是一笔惊人的奖励,教练和球员都希望通过进军奥运,让女子篮球在马里赢得更好的生存权。
困难显而易见。虽然女球员们靠成绩赢得了理解和尊重,但在马里,她们甚至很少得到“在地板上和室内打球”的资格,道理很简单:整个马里只有一座可以打篮球的体育馆——马里国家体育馆,而这个体育馆不仅要优先安排重大活动、男篮训练,还要经常封馆维护。
对马里而言,一个简单的篮球场绝对是奢侈之物。一些国家曾为马里援建过体育设施,近10年来,中国为马里援建了3座体育场,但这些场地几乎都是比赛用的,一般人用不起。区区三四座体育场,对一个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无疑是太少、太少了。
YOUTUBE上显示的土场,篮筐上有防治艾滋病组织的标志,事实上,这个场地以及分布在马里全境的50座场地,都是国际防治艾滋病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些场地数量、质量均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但不可否认,它们的存在,让更多的马里男孩、女孩有了接触篮球的机会。
谁来为马里这样的穷国多修几座篮球场呢?不需要玻璃钢篮板,不需要看台,只需要木架、篮筐和水泥地面,就能给那么多的青少年带来快乐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