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骑手的奥林匹克梦
8月12日,德国骑手安德烈亚斯·迪博夫斯基在比赛中。当日,北京奥运会马术三项赛团体赛在香港结束,德国队以总罚分166.10的成绩夺得金牌。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摄
8月11日大清早,斯尔布给每个爱马的朋友发了条短信:“注意,华天要登场了。”
华天第29个出场,斯尔布当时“心都开始热了”。不过,电视画面突然转到了澳大利亚骑手身上,等镜头切回来,斯尔布发现,“华天正牵着马在地上走”。
“完了。”这位蒙古族的马术教练黯然关上了电视机。
这天早上,在北京郊外的一家马术俱乐部里,聚集了10多位职业和非职业的骑手。2002年,这里是中国马术队的训练基地。华天在奥运会越野赛中落马之后,骑手们的脸上挂着一种兴奋后又失落的复杂表情。
“像我们这样的骑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主管马房的郭宝彦说,“没人在乎华天得第几,我们只希望看到中国骑手完成比赛。”
不过,在郭宝彦看来,这个长期被西方人垄断的舞台上,中国马术运动至少已经迈出了青涩的第一步。
斯尔布来自草原上那个“马背上的民族”。很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现代马术是一项与中国马文化截然不同的运动:马术运动讲究人马合一,因为马只有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完成动作。而中国人特别是蒙古族人,自古以来追求的都是人马奔驰的极限。
在内蒙古草原上也有马术运动会。斯尔布说,马主人会牵出自己最快的马,请一个小孩骑着参赛。比赛就是比速度,直来直去,不需要任何技巧,只要小孩子能像“马膏药”一样不掉下去就行。另外还有一项多人多马的表演,3匹马并排,3个人坐着,另有3个人站在骑手的肩膀上,然后全速奔袭。
“中国人骑马就是为了展现血性和勇气,人人都在争第一。”后来,斯尔布把这种习惯带入到马术训练中,只要马的动作没做对就用鞭子抽,以至于他的座骑“阳光”见到他就躲。
2003年,斯尔布前往丹麦的小镇进修,一同进修的还有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盛装舞步比赛的中国骑手刘丽娜。在那里,他们见识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马文化:每到周末,各家就开着小拖车,带着孩子,拉上两匹马,去参加马术比赛。“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表演,六七岁大的孩子,背挺得直直的,骑在小马驹上,尽情展现人和马在一起时最优雅的气质。”
在现代马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是骑手和马的磨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伙伴、朋友甚至是情人。斯尔布不只一次听到有骑手这样表达对马的热爱:“我可以不要我的老婆,但不能没有我的马。”
现在,斯尔布的工作主要是教授马术,有时候学员是一些五六岁的孩子,那么马术课就从“喂一根洗干净的胡萝卜开始”。在斯尔布看来,这些从小以马为伴孩子将是中国马术运动的未来。
和斯尔布一样,郭宝彦的马术生涯也是从做饲养员开始,不同的是,郭宝彦更像是一位“马语者”。
8月11日中午,当他出现在马场上的时候,他的100多匹爱马正在享用午餐。郭宝彦把脚放在护栏上,一匹黑色的小马随即停止进食,走到他身边挨挨蹭蹭。“马在一块儿,有时咬啊蹦啊,人们以为它们在打架,实际上那是它们的社交。”郭宝彦用手摸着小马的鼻子,“初次见面的两匹马,会把鼻子凑到一起,感受对方的味道。”
与这些马朝夕相处,郭宝彦熟知它们的脾气秉性,这也是作为一个骑手最基础的能力。
郭宝彦的另一项工作是为马场繁育新的品种。马场里最好的一匹种马叫“西夏王”。这里适合障碍赛的好马都是它的后代。在它的隔壁,住着王后“恬妞妮娜”和它们的孩子。这匹长着长长睫毛的小马只有两个月大,已经长到1.3米高,看上去将是一匹参加障碍赛的好马。
据郭宝彦介绍,参加马术比赛的大多都是母马或骟马。“为什么不用公马参赛?”郭宝彦笑笑说,“因为公马到了那个场合容易分心。”
目前,国际上参加马术比赛的马种大体分为冷血马、热血马和纯血马三类。这基本上是被西方国家垄断的资源。蒙古马腿短,只适合长途奔袭,并不适合马术比赛,以至于此次中国骑手参加奥运会都花费了千万元用于买马。
现在,郭宝彦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选手能够骑上“中国制造”的宝马良驹。“这需要有人去做,需要很多年。”英国王室在17世纪引进了3匹阿拉伯马,最后终于繁育出了世界上最快的纯血马,前后用了300多年。但是郭宝彦依然对他的梦想充满信心。“就像华天落马了,我们都很惋惜。但是别忘了,他才19岁,他一定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