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之城的耳朵与嘴巴
本报青岛8月12日电(记者张国)如果没有北京奥运会的招贴画,这里也许会被当作一间小型的广告公司。十几个人挤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空间非常局促。可是,对于观看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外国友人来说,这里是青岛的耳朵与嘴巴。
拥有108名语言高手的青岛奥帆赛多国语言志愿者呼叫中心,提供汉、英、日、韩、德、法、俄、西班牙语的电话翻译服务,就座落在南京路一片楼房的内侧,即使路过也很难发现。
不过,当地一万多辆出租车的司机知道这里。大量的语言障碍就发生在打车时,一旦搭载语言不通的乘客,中青出租公司驾驶员常志先不慌不忙地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有翻译”。
自今年7月27日成立以来,这条线路24小时开通,已经接听了1000多个求助电话,几乎每个电话都连着故事。
志愿者们翻译的,是这座帆船之城的焦急心情。一位外国帆船名将无法对中国司机说出自己要去奥运村,几秒钟的电话帮了他的大忙。一位美国教师要带着宠物狗去北京看奥运,他的计划让这里忙翻了。志愿者们先后咨询了北京的奥运票务中心、环保部门、交管部门和青岛的租车公司、宠物店、航空公司,才让这只小狗顺利进京。
“看,这只狗是多么光荣,这么多志愿者为它服务!”志愿者周蔚然很有成就感。现在,一听到电话响,她“心里特幸福”。
在108名志愿者中,有18位来自国外。66岁的日本职员北原一成是最年长的,最年轻的则是16岁的美国华侨温雅青。志愿者们留恋这个具有家庭氛围的“小联合国”。24岁的俄罗斯姑娘卡佳报名时就说:“虽然我是老外,可我一点也没把自己当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