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他们代表中国首次参加青年营
这些装满“中国故事”的小屋就是由参加过1992年巴塞罗那奥林匹克青年营的王东元一手组织并参与策划的。
王东元的“奥运生活”还不止这些。8月20日将在奥运会上进行的体操表演也是他参与策划和协调的。
同为当年远赴巴塞罗那代表中国青年参加那一届奥林匹克青年营的汪世林更忙碌。
他现在的身份是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副部长,负责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礼宾礼仪工作,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所有的赛场以及非赛场的外宾接待工作,还包括各国元首的接待工作。
汪世林说:“那一次我们就是为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组织青年营前去学习的,没想到,16年后,这一切真的实现了。”
和王东元、汪世林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有些不同,当年同去巴塞罗那的4名奥林匹克青年营营员中的另外两名——邓志荣、宁欣然则在自己的岗位上间接地为北京奥运会默默贡献着。
邓志荣现在是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组织部部长,她的“部”里,就有同志被抽调到北京奥组委工作,而单位组织的奥运会拉拉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她也“深度参与”。宁欣然是北京银宏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公司的4部车已经停驶了两部,有事周转不过来,他自己办事也得“打的”。他说:“我这也算是为北京奥运会作贡献吧。”
说起16年前的青年营之旅,王东元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被当做日本人或韩国人了。
初次来到西班牙,不只王东元他们4个人感觉新鲜,西班牙当地人见到来自北京的青年朋友也感觉很新鲜。他们每次出门,都会遇见一些友好的当地人主动打招呼。但是这些友好人士通常都问:“你们是日本人吗?”他们回答不是后,又会有人问:“是韩国人吗?”
王东元出了一个主意:再出门就带上小国旗。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此后再出去参加活动,都能遇到一些善意的目光和微笑。
那时我国经济发展还没现在这么好,出国的人也少。一次,他们4个人前往奥运场馆为中国运动员加油,结果所有观众中只有他们4个中国人。但他们展开的五星红旗在现场很“招摇”,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居然有我国香港记者把他们当成了当地华侨,“西班牙华侨为祖国健儿加油”的大照片在很多家媒体刊发了。
邓志荣说:“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在家门口为祖国体育健儿加油了,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因为国家强大了,民族发展了,那种乍出国门的陌生感、新鲜感现在被一种自豪感所取代。”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参加过奥林匹克青年营的人,王东元这4个人成了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理所当然的“顾问”,他们为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提了不少好建议。
在他们看来,与1992年巴塞罗那奥林匹克青年营相比,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北京101中学里面,紧邻圆明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青年营的志愿者训练有素,能够熟练掌握一种外语,并且服务态度极其认真;青年营的活动也是有史以来最为丰富多彩的,各国的营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快乐,留下美好回忆。
但是王东元建议,让营员们尽量“自由”些,因为这些营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太相同。但年轻人的激情和热情是相通的,所以在活动设计上就要考虑这些“元素”。
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青年营中,汪世林等4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员相处得十分融洽。宁欣然现在还记得一个细节:有一名卡塔尔青年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在每天的某一特定时刻,他都会摆好一个小毯子,虔诚地祈祷。此时,就连最活泼健谈的加拿大青年也会保持安静,对他的宗教信仰给予最大的尊重。
1992年中国派出去的代表都是多才多艺的,以宁欣然为例,他吹奏芦笙早就达到了专业水平。在青年营的文化展示会上,他的一曲《铃儿响叮当》博得众人喝彩,在场的听众在曲子演奏完毕之后,报以热烈的掌声。邓志荣则练得一手好字,同样在青年营文化展览会上大显身手。展览当天,有数不清的青年营员要求邓志荣给他们写下毛笔字作为纪念,直到最后宣纸全部被送光了,营员们还是不甘心,就把自己的胸卡摘下来让邓志荣在上面题字。他们相互炫耀着各自的胸卡,欣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