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
星期

典型郎平的非典型成功

曹竞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8-22    [打印] [关闭]
    不管国人是否全都能认同郎平眼下的工作,但有一点相信是绝对的共识,那就是郎平是位极其出色的教练,由她一手创造的奇迹完全应该被写进世界排球发展史。

    把3年前连上手飘球都发不标准的美国“学生军”,带进了北京奥运会的女排决赛。这样的成绩是配得上神奇二字的。就像6年前韩日世界杯赛场上的希丁克,以及北京奥运会曲棍球场地上的金昶伯。

    作为外籍教练中的成功人士,这三人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都深得球员尊敬,带出的队伍都意志顽强、拼劲十足。但不同的是,郎平的队伍有些特殊,郎平的执教方式也不大一样。

    不管是希丁克掌印的韩国足球队,还是金昶伯麾下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都是由纯粹的职业球员组成,而且严格接受两位教练的魔鬼训练,一天的训练时间经常达到七八个小时。

    但郎平的“学生军”不同,她们有的要上课,有的要上班,每天的训练时间只有两三个钟头。关键是,很多球员刚开始时还显得有些业余,以至郎平不得不手把手地教授基本动作。

    所以,几乎没几个人认为美国女排会在北京奥运会上有所作为,特别是习惯了“三从一大”训练方式的中国排坛人士,更是认为郎平接下了一支棘手的球队和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歹是“三从一大”训练方式下培养出来的教练。据说郎平刚开始时也很痛苦,但没过多久她就有了信心。因为当手下的队员完全是凭兴趣来到球场上时,教练首先省却了“要你练”还是“我要练”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当麾下弟子全是清一水的大学生时,教练似乎也就不用担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问题了。

    就这样,郎平用3年时间改变了一支球队,并留下一个看上去有些无解的谜面。一位女排前国手就曾感慨道:“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人家只练两三个小时,我们每天练七八个小时,比人家多的却只有伤病。”更让她不解的是,美国女排关键时刻的斗志甚至强过中国女排。

    几场恶战过后,美国女排给人留下了比中国女排更像老女排的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郎平烙在美国女排身上的“中国印”。应该说,这与郎平的执教有很大关系,但拼搏精神从来都不是专利品,那是一种信念,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有关。所以,拼搏精神可以通过艰苦训练磨炼出来,而源于喜爱的执著同样会让人意志坚定。

    作为外教中的杰出代表,郎平很典型,但她这种美国式的成功并不具备极强的典型性,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还很难普及。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