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这枚金牌对我们来说意义很大,因为这是奥运会皮划艇项目中第一次出现蝉联冠军。我们改写了皮划艇(静水)的历史。”中国选手孟关良在成功卫冕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冠军后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今天,孟关良和杨文军从比赛开始便一路领先,最后以1分41秒025完成比赛,击败以冲刺见长的世锦赛冠军俄罗斯队和强大的德国队。
“我们赛前唯一的目标就是拿金牌,现在梦想实现了。”孟关良说。
在老家江西丰城观看现场直播的杨文军父母笑得合不拢嘴。“我们没去北京看比赛就是怕给他压力,不过,我和他爸一直相信他有实力拿金牌,得了冠军我们不感到意外,”杨文军的母亲聂春花说。
今年上半年,《纽约时报》记者去了杨文军的老家,采访了他的父母,写了一篇《在中国的金牌工厂,胜利者不得退出》的报道,对中国的“金牌战略”提出质疑。
另一个被国外媒体当作“金牌战略”例证的是杨雅莉。
1997年以前,杨雅莉并不知道皮划艇是什么样儿。15岁那年,当她被雅安水校直接选送到四川省新津水上运动学校时,她甚至还不会游泳。
这个出生于1982年的女孩,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世界级的皮划艇运动员,在今年还差一点被选上奥运会。前不久,她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该报将她视为中国体育事业金牌战略的一个例证。
然而,在中国,杨雅莉和杨文军的父母则不这样看。奥运会前,他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就像中国的高考一样,虽然也很残酷,却改变了许多中国农村孩子的命运。
他们认为,体育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并且改变了这些项目的命运。
“搞体育就要能吃苦”
杨雅莉不喜欢读书,但由于身体条件出色,她被选为运动苗子进行训练。
“当时是小孩子,也不懂什么”,杨雅莉说,只觉得突然不用读书了,感到很自由、很兴奋。
而杨文军,在进业余体校之前,也从没有接触过皮划艇。
“反正练什么都可以,只要练得出来就行。”杨文军的父亲杨义祥说,儿子一开始是搞田径的,1996年上半年,杨文军去了江西宜春一个边读书边进行体育训练的体校,开始了田径训练。
杨义祥说,杨文军练了八九个月田径后,皮划艇教练吴朝军看中他了,觉得这个小孩的手臂比常人要长一些,是个练皮划艇的料,于是就拉他去练皮划艇。
他们的训练都很辛苦。杨雅莉说,小的时候想法少,教练安排练什么就练什么,“训练非常辛苦,除非打雷、闪电不会让下水外,其他时间都得训练。”
但那时候她不怕吃苦,皮划艇项目每次下水就是一身湿,而且经常是烈日当头,或者大雨瓢泼。“但也没办法,大家都是这么练过来的。”杨雅莉说,她最难忘的一次,是训练实在太累了,平时非常坚强的她终于累哭了。
杨文军的训练也非常辛苦,但杨义祥说,杨文军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吃苦,上体校的时候,与杨文军同时推荐的还有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待的时间不长就走了,他吃不得苦。可是搞体育就要能吃苦。”
能吃苦再加上自身的天赋,也让杨文军很快脱颖而出,杨义祥说,从体校到省队,再到1998年因省运会表现突出而成为正式拿工资的专业运动员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对于训练强度非凡,杨雅莉和杨义祥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运动员”。杨雅莉说,如果没有从事皮划艇运动,现在的她肯定早已结婚并且有一两个孩子了,因为这在中国的农村,是很现实的事情。
杨雅莉的家在四川省雅安的一个村庄,《金融时报》这样描述:“这是个安静的村庄,破旧木屋的屋檐下挂着晒干的玉米棒子,道路两侧随处可见废弃的木板和破损的磨石”。
“一个农村的妇女还能怎样?不就是结婚生子吗?”杨雅莉说,但练皮划艇和比赛让她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而她很乐意去追求这种生活。
“累也没办法,就像学艺的人一样,学了这个艺,累了也要搞,”杨义祥说,杨文军没进体校的话,就是上高中考大学,也一样是累,不会轻松。
两种训练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然而,中国这种刻苦训练的理念却与外国的训练理念发生过冲突。2005年,德国教练约瑟夫·察保谢克签约来到中国,执教中国皮划艇队,杨文军和杨雅莉都成了他门下的弟子。
察保谢克一来就取消了运动员不准打手机、看电视和上网的限制,给运动员们争取了更多的个人自由和休假时间。杨雅莉说,相比较于中国传统的体育训练方式,更适应察保谢克那套训练法。
她说,她倒不是不喜欢中国那种训练方式,“对于一个运动员而言,只能看适应与不适应。”她表示,以前她在省队的时候,每天上午一堂课,划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跟着察保谢克训练以后,基本上一天四堂课,上午下午各两堂,一堂课一个小时左右。“在一个小时内,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一些,训练效果和质量相对就好很多。”
杨雅莉认为,这至少在思想上放松一些,察保谢克主要着眼于培养运动员的信念,“国内教练他就管着你,逼着你。”
杨雅莉说,因为察保谢克长得像肯德基那个老人,所以她和队友都称他为“肯德基大叔”,“他对我们挺好的,如果看到我们不开心,会哄我们。”
但察保谢克也有严肃的时候。在多哈亚运会男子1000米单人划艇的比赛结束之后,察保谢克狠狠批评了杨文军,言辞之尖利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你可以输,但你不能放弃;你可以划最后一个,但你必须拼搏!你是奥运冠军,但你不能活在过去,而要面向未来。”
然而,由于训练理念上的差异,奥运会正式比赛开始前,约瑟夫·察保谢克被国家体育总局解聘了,在离开中国前,察保谢克批评中国体育训练的方式像军训。“在中国,‘勤奋’是口头禅,”察保谢克说,“中国的官员认为,只有让运动员(累得)晚上爬着上床,训练才到火候。表扬是没有的。”
“肯德基大叔”察保谢克虽然走了,但今天孟关良和杨文军蝉联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冠军,他的功劳也不容否定。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今天还特别谈到了察保谢克的贡献,认为后者对孟、杨二人的训练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意见。
他同时高度评价了中国皮划艇队划艇组的现任主教练、加拿大籍波兰人马克,认为“马克是个高手”。
他指出,在雅典奥运会中国皮划艇的突破就得益于马克的参与和指导。“这一次也是马克先生。他在这个奥运周期曾经到别的国家(澳大利亚和伊朗)工作了两年多,今年2月重新回到中国执教这个队伍。因为很熟,所以上手快,能够根据队员的情况制定计划。”
指责声中,知道他们的人多了起来
虽然国外对于中国的“金牌战略”指责很多,但杨义祥他们却认为,正是这种“金牌战略”带动了这些项目的发展,使这些项目在中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及。
在儿子参加皮划艇队前,杨义祥很少留意皮划艇项目:“我们以前好像没有看过这个项目呢,原来我们就看乒乓球、排球、篮球、跳水。后来他(杨文军)到学校里去了,我们就经常关注这个项目。”
而现在,杨义祥谈起皮划艇时俨然像个专家:“皮划艇这个项目,在我们国家,起步较晚,只有20多年的历史,不像西方国家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
对竞争对手,杨义祥也分析得头头是道。现在不光他自己懂得了许多关于皮划艇方面的知识和比赛规则,亲朋好友中也有许多人开始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了。此外,他还告诉记者:“文军得了冠军后,在我们地区带起不少年轻人学这个项目。今年江西省队就有100多人。”
杨雅莉说:“以前我刚出来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皮划艇)这个项目,现在慢慢地很多人知道了。”她还说现在中国的皮划艇实力越来越强,只要运动员们用心团结在一起,就能保持住这个项目的优势。
中国皮划艇2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也说明了这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4名皮划艇队员参加了男子皮艇的比赛,没能进入决赛。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队有所前进,尽管男选手无人领到“入场券”,但女选手有5人前去参赛,并且有两条艇进入八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皮划艇队获得男子双人划艇500米金牌(孟关良、杨文军),女子双人皮艇第四名和女子四人皮艇第七名。北京奥运会,除孟关良、杨文军卫冕成功外,还有6个皮划艇比赛项目进入前9名。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
照片:8月23日,中国选手孟关良/杨文军在北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决赛中以1分41秒025的成绩获得冠军。这是杨文军在欢呼胜利。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