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上的热点变迁
数据来源:本报和新浪网联合调查
制图:杨大昕
一届奥运,几万记者,身份却大不相同,既有注册记者,也有非注册记者,还有什么证也没有只能在街上“游荡”的“非非注册记者”。非注册记者,不能进入奥运场馆或主新闻中心及国际广播电视中心采访,主要参加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组织的采访活动,多数是新闻发布会。
这些新闻发布会,既有记者热捧的,也有令记者不大“买账”的。最直接的检测指标,就是记者席上的空位数量。但总体来看,空气质量、交通状况、奥运天气、兴奋剂检测和开幕式揭秘等专题新闻发布会,总能吸引到最多的记者,它们也因此成了本届奥运会上除赛事以外的焦点。
最爆满的当然是8月9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中国元素”新闻发布会。因为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出席,不仅所有记者席被事先抢占一空,而且连过道及嘉宾席前的空地也被“老记”们盘地而坐占领了。
为了抢得提问的机会,他们也顾不得手臂酸痛,整场发布会都固执地高抬着手臂,想吸引主持人的注意力。而主持人偏偏又不吃这一套,所以连打出“我是你的乡党”之类标语的陕西媒体,也没能获得向老乡张艺谋提问的机会。而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有的居然激动到出现“我是某某网站的导演”之类的口误。
空气质量也一度是BIMC最受关注的新闻话题之一。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因此也成了奥运期间最忙碌的新闻发言人。
奥运会开幕前北京的天气和空气质量不争气,从而引来了记者的“围攻”。他们围绕着运动员要戴口罩参赛或者放弃某些项目,以及北京的空气质量是否适合奥运比赛等话题频频将问题抛给杜少中,从而经常让多个部门一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成了杜唱“独角戏”。
但好在几场大雨过后,北京变得天高气爽、空气清新起来,杜少中也终于轻松了不少,为此,他还常常感叹“人努力,天帮忙”。
国际媒体的立场也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法新社的一篇报道用“清新如画”形容北京的天气。报道指出,从8月8日开始,一连7天的优良天气让北京这座城市通过了国际检测,对北京空气污染的担忧看来已经烟消云散。8月16日,路透社发表文章说,当天“北京在一片阳光明媚中苏醒。天高云淡的北京让很多欧洲游客想起地中海地区晴朗宜人的天气”,有关北京空气质量的争论也在蓝天下不见了踪影。8月17日上午,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如期进行。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载文以风趣的口吻说,“没人被浓雾和污染压倒。很多人摔倒在地,但与环境、温度或空气质量没有任何关系”。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周正宇和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副局长王立在BIMC也没少忙,而且他们经常“联袂演出”,一个主讲北京交通状况,一个主讲北京交通保障,配合非常默契。
而“开幕式北京会不会下雨”,也让中外记者们惦念了好长一段时间,偏偏天气预报又不是100%的说得准,所以也确实让北京市气象部门忙活了好长一阵子。
但开幕式上终于没有雨水来捣乱,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爆料说,这是北京实施了火箭消雨作业的功劳,8月8日,北京一共发射了1110枚火箭,将可能带来雨水的云团挡在了鸟巢外面。
兴奋剂问题也是记者们很关心的。谁让本届奥运会上这么多纪录被打破了呢?一向有质疑精神的新闻工作者们,也将疑问抛给了兴奋剂检测部门。有记者甚至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破了7项世界纪录的菲尔普斯。
但他们得知北京奥运会兴奋剂药检样品将被保存8年,在8年里,任意时间都可以拿出追诉,并且所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都要接受兴奋剂检测的权威解释后,质疑的声音明显少多了。
除了以上这些焦点外,奥运食品、奥运安保也是记者们关注的问题。
本报北京8月24日电